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梅曾亮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梅曾亮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梅曾亮(1786~1865),原名曾蔭,字伯言,又字葛君,江蘇上元(今南京)人,祖籍安徽宣城,曾祖時移籍江蘇。他生長於一個頗有文化氛圍的詩書家庭,其祖輩為著名數學家梅文鼎,其父梅衝,飽學詩書,嘉慶五年(1800)中舉,母親侯芝親自改訂過彈詞《再生緣》。道光二年(1822)進士授知縣不就,援例為戶部郎中道光二十九年告歸,主揚州書院講席。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克南京傳說梅曾亮適在城中,曾受禮遇,尊為「三老五更」。後輾轉至清江,館於江南河道總督楊以增署,不久去世章太炎有《 書梅伯言事 》考證此事,指出吳敏樹為伯言誄辭,已「以名高」為嘲,以「卒於顛倒」為詬。

著作

《 柏梘山房集 》31卷

觀點

其生在封建制度解體之時,主張「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時」,曾寫出《 與陸立夫書 》、《上某公書》等關心鴉片戰爭的佳作,與經世派遙相呼應但他以官僚鎮壓「悍民」與「督糧」方法不同為喻,說明「當時」是要桐城派更切實地維護封建統治,跟曾國藩後來提倡的「與世變相因」完全一致。嘉慶十八年(1813),一般以為「天下方盛,亂端未兆」,他便已作《民論》數百言,「窮極奸民之害,左道亂政之烈,而以漢之黃巾米賊為喻」。此後,他又寫了一些家傳、墓誌銘,表彰鎮壓白蓮教、天理教農民起義者的罪行。他也有些比較客觀的「因時」之作,反映一定的社會問題。梅曾亮曾批評駢體文矯揉造作,如「俳優登場,非絲竹金鼓佐之,則手足無措。其周旋揖讓,非無可觀,然以之酬接,則非人情也。」,又曾引述管同語:「人有哀樂者面也。今以玉冠之,雖美,失其面矣。此駢體之失也。」但他對散文的見解,基本上未脫桐城派窠臼,只是能吸收非桐城派的一些長處他讚揚陳用光「為古文學,得於桐城姚姬傳先生;扶植理道,寬博樸雅,不為刻深毛摯之狀,而守純氣專,主柔而不可屈;不為熊熊之光,絢爛之色,而靜虛澹淡,若近而若遠,若可執而不停」。

評價

梅曾亮是繼姚鼐之後影響最大的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在當時及後世均享有很高的評價。「京師治文者,皆從梅氏問法。當是時,管同已前逝,曾亮最為大師」。其大壽時,朱琦作詩志賀,曰:「桐城倡東南,文字出淡靜。方姚惜已往,斯道墮塵境。先生年六十,靈光餘孤炯。絕學紹韓歐,薄俗厭鶉黽。古稱中隱士,卑官樂幽屏。文事今再盛,四海勤造請」,吳南屏在《梅伯言先生誄辭》中說:「時學治古文者,必趨梅先生,以求歸、方之所傳」,吳汝綸說:「郎中君既沒,弟子晚出者,為上元梅伯言,當道光之季,最名能古文,居京師,京師士大夫日造門問文法。」,由上述等人對梅曾亮的評價可以知道時人對他的評價是很高的。

(資料選自網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