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梅雨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梅雨


教育Wiki

初夏時期從中國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經朝鮮半島南端到日本南部雨期較長的連陰雨。因時值江南梅子黃熟,故名。由於這段時間多陰雨,物體極易受潮霉爛,因而也稱霉雨。梅雨是中國春夏交替時江淮流域氣候的重要特色,主要發生在宜昌以東,北緯26°~34°之間的地區。1.特徵:梅雨天氣的主要特徵是雨量多、雨日長、濕度大、雲量多、日照時間短、地面風力較弱、降水多屬連續性,也有陣雨和雷暴,並且常常是大雨或暴雨。

2.成因:

(1)梅雨產生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的鋒區,是極地氣團和熱帶氣團相互作用的產物,其位置和穩定性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位置(脊線一般穩定在北緯20°~25°之間)和強度密切相關,還與西風帶有無利於冷空氣南下到長江流域的環流形勢有關。每年6月初,青藏高原北緣的西風急流進入並維持在中國東部和日本列島上空,隨著高原上副熱帶高壓的建立,高原南部由盛行西風轉成東風,在亞洲南部上空出現一支東風急流,印度上空轉為低壓流形,低層西南季風開始爆發。此時因冷、暖空氣交綏形成的地面靜止鋒和雨帶,也相應地由中國華南移到江淮流域和日本列島。

(2)春天時,中國東部海岸及台灣上空所形成東西向滯留鋒面所帶來之雨,稱為梅雨。其形成原因與冷、暖氣團相遇有關。春天冷暖氣流在華南相遇,此時北方冷空氣減弱,逐漸向北撤退,南方暖溼空氣在冷空氣較弱時向北擴張,兩股氣團便在此交鋒。由於暖空氣較輕,冷空氣較重,當兩股空氣相遇時,密度較低的暖空氣被密度較高的冷空氣抬升,在高空遇冷,形成雲雨。

3.過程:梅雨期開始的一天稱入梅或立梅,結束的一天稱出梅或斷梅。因各地地形和經緯度不同,對入梅、梅雨中斷、出梅等著眼點不同,有以地面要素達到某一值為標準的,也有以環流形勢轉變為標準的,至今尚無確定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日期的統一標準。目前,中國一般以西太平洋高壓脊線北移到北緯20°以北,同時雨帶位置穩定出現在江淮流域為準。一般梅雨期由於雨量集中,容易造成內澇和水災。但也有的年份在應當出現梅雨的時期不僅沒有持續的大雨和暴雨,而且降水量不多,出現乾旱現象。根據降水量的多少,可把梅雨分成豐梅、枯梅和空梅。

4.分布:這個滯留鋒面每年五、六月時,在台灣地區形成連綿不斷的降雨,之後向北行進,在六~七月間進入日本、韓國及長江、淮河流域。由於此時正是中國江南一帶梅子成熟季節,因此又稱梅雨。5.影響:梅雨對各地造成之影響不一,對日本而言,豐沛的雨水有利於春季稻作,但潮濕的氣候造成黴菌孳生,為當地居民帶來極大困擾。對中國東岸而言,長時間的降雨易導致災害,特別是兩股空氣碰撞劇烈時所帶來之豪雨為甚。鋒面的進退與冷暖氣團的勢力消長有關,當太平洋暖氣團勢力足以逼迫鋒面低壓遠離,則梅雨季節結束;而當太平洋暖氣團勢力在夏末消褪,鋒面又再度回到日本帶來秋雨。

出處:1.中國大百科智慧藏。2.wikipedia百科全書。3.氣象之友。

相關教學資源

請參考考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ISP):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45892

相關閩南語 黃酸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