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楊守愚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楊守愚


教育Wiki

楊守愚(1905年3月9日-1959年4月8日),彰化人,台灣新文學作家。


目錄

生平

楊守愚(1905年3月9日-1959年4月8日),臺灣省彰化縣人,本名楊松茂,台灣新文學作家。


筆名守愚、村老、洋、翔、Y、靜香軒主人、瘦鶴、慕、署人、睦生、街頭寫真師等,為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作家中筆名最多的一位。


楊守愚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為清朝秀才,1911(明治44年)年過世,才7歲的楊守愚旋即被母親送進私塾學習漢文,一直到1922年為止,長達11年的時間,因此打下深厚的漢文根柢。所以,雖然僅有國小文憑,但其漢學根基甚為深厚,故在台灣新文學開展期間,他不僅能以白話文創作,也能吟詠古詩詞。


1920年自彰化第一公學校畢業後,在書塾中教授漢文。


自小因眼翳,導致一隻眼睛失明,擔任私塾教師時,常戴著一副眼鏡,再穿上長袍馬褂,乍看之下很像飽讀詩書的「老學究」。事實上,楊守愚不但思想前衛,也相當關心當時臺灣社會的發展。1925年(大正14年)加入新劇團體「鼎新社」,該社是最早具有政治運動色彩的新劇團體。1927年因參與主張無政府主義思想的「臺灣黑色青年聯盟」活動,遭拘役17天。


除了參與社會運動,楊守愚對臺灣新文學初期的發展也有貢獻,他之所以參與新文學運動,是受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影響。他們是同鄉也是至交,在文學寫作上,賴和對他提攜有加,1925年楊守愚加入賴和、陳虛谷所組的詩人組織「流連索思俱樂部」,又共同組織漢詩團體「應社」。1929年楊守愚第一篇小說〈獵兔〉發表在《臺灣民報》上,就是在賴和的鼓勵與指導下完成。賴和主編《臺灣民報》「學藝欄」期間,因醫務繁忙,有時請楊守愚代勞編務,當稿件不足,楊守愚隨即趕寫一篇補上,從此創作不斷,這也說明了作品與筆名之多的緣故。


1935年底楊逵另組「臺灣新文學社」,發行中、日文合刊的《臺灣新文學》,邀請賴和擔任中文欄主編,賴和又力邀楊守愚幫忙編務。根據楊守愚1936年4月到1937年2月的日記,在1937年4月全面禁用漢文前,臺灣新文學的漢文陣容已逐漸凋敝,當時中文編務相當艱辛;還有日本警察對於私塾與書房的取締,楊守愚的「碰壁」系列小說〈開學的頭一天〉、〈退學的狂潮〉等等,對於私塾遭到取締及對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均有深刻的描述。


光復後,擔任《臺灣文化》撰稿人,參加中學教師檢定合格,任教於彰化工業職業學校,直到辭世為止。


寫作風格

楊守愚的創作包括新詩、傳統詩、小說和隨筆。現實主義為其小說創作主要方向,運用寫實與反諷的寫作技巧,以飽含悲憤的筆觸,「沿著反帝反封建的路線反映殖民地人民痛苦的生活」(葉石濤),具改造社會、啟蒙民眾的企圖,因此有許多刻劃日本警察暴行,地主、資本家橫暴掠奪醜態的作品,例如〈十字街頭〉、〈顛倒死?〉、〈罰〉等;還有關懷農工、女性、無產階級被欺壓、剝削之苦的〈升租〉、〈赤土與鮮血〉、〈鴛鴦〉等;〈一群失業的人〉、〈元宵〉、〈過年〉則對失業者的痛苦與無奈有很貼切的描寫,內容取材廣泛。


新詩的內容與題旨跟小說相近,不但富有人道主義的關懷,也深具諷刺與批判精神。楊守愚的漢詩多感懷、詠物、寫景與酬贈,但也有延續新詩社會寫實的作品〈農村什詠〉。綜觀楊守愚的作品,大多具有階級意識,並批判社會不公,關懷弱者的人道主義精神。


楊守愚一生以中文寫作,駕馭白話文的能力,比同期作家流暢,更可貴的是,他已把許多俚語俗諺,運用在小說之中,有時亦夾雜閩南語與日語,語言風貌獨樹一格。


縱觀楊守愚的創作可以發現,由於他深受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影響,作品的取材及主題呈現上,都與賴和有許多雷同之處,如︰對日人殖民政策的反抗、對農民階級生活的描繪。不過多位論者指出,楊守愚的思考廣度顯然走得比賴和更遠。他書寫的主題集中於呈現日據時期地主階級與日本殖民者間的利益勾結,與對農民階級盡行剝削、壓迫的慘況,由此反映出一個社會結構性的問題。


楊守愚的創作不僅豐富了台灣新文學時期啟蒙階段,更因其對階級問題深刻的探討,雖反抗性不及賴和強烈,卻提供了我們極大的思索空間。


著作

*詩

《楊守愚作品選集──詩歌之部》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996年7月


* 散文

《楊守愚日記》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998年12月


*小說

《楊守愚集》 前衛出版社 1991年2月


*合集

《楊守愚作品選集》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995年6月

《楊守愚作品選集補遺》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998年12月


評價

《楊守愚集》,〈無產者的輓歌—楊守愚集序〉張恆豪 :

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傾向,題材呈現出繁複的多樣性,所關注的主題,有日本警察的殘暴,蔗糖會社的剝削,統治者和地主階級的勾結,封建制度下女性的呻吟,這些黑暗面和掙扎面,與新文學運動的反抗反封建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它道盡一個苦難時代的悲情與希望。


《楊守愚集》,〈楊守愚及其小說〉古繼堂 :

楊守愚在他的作品中十分清楚的指出,地主之所以如此凶狠,農民之所以如此不幸,並不是局部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黑暗。……殘酷的階級壓迫,在楊守愚的小說中被描寫的非常具體和生動。楊守愚已經注意到了,通過不幸者的命運,來展現那人吃人的社會中,人吃人的罪行。


〈在前哨─讀楊守愚的小說〉施淑︰

提供知識份子左傾現象的出現,和人道主義的關懷,是楊守愚小說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參考資料

當代文學史料系統http://lit.ncl.edu.tw/hypage.cgi?hyqstr=aijgmmnicgjihjfnnqlifgmoknespkmnhgpjmlhnkwnlhkoinkhioplxihomnldtopnihmknmmijollxhooljvegknmpesknmohtoimvhkluixhnowmvhkkwmuhoplixhroqnmdupjnnhtkwnmhsphixigpjnrgulkjkejlhjqegljjneflqjieilkjiefkvmxikplioiipqnlhooljveglkjiekljjkdsmiiveflhjjdlpkmohroimpesljiogimqkmeslkjkejlhjqegljjneflqjieilkjief

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http://www3.nmtl.gov.tw/Writer2/writer_detail.php?id=1959

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564

台灣文學-典藏作家http://dcc.ndhu.edu.tw/literature/author19.htm


責任編輯

109602125 吳喬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