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楊華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楊華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楊華(1906-1936),本名楊顯達,筆名楊花、楊器人。1906年出生於台北,17歲時遷居屏東,此後即定居屏東,直到1936年去世。因為家境貧困、體弱多病,沒有受過完整的學校教育,刻苦自修後到私塾當老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的人生觀以及文學觀,擁有深厚的漢文根柢,以教授漢文維生。

  有少量漢文詩傳世,多半是1924年在「礪社」時期所作。1926年,楊華參加「台灣民報」的徵詩活動,以〈小詩〉獲得第二名,正式步入詩壇,但日本人一直視其為不穩分子。

  1927年2月5日,楊華因違反治安維持法被捕入獄,監禁在台南刑務所,在獄中創作53首詩,題名為《黑潮集》。與張我軍、賴和一樣,堅持使用中文創作,也,率先嘗試以台語創作,如〈女工悲曲〉。

  1936年,因時局困迫,貧病交織,懸樑自盡。被喻為「新文學的薄命詩人」。

文學創作

  楊華受到泰戈爾、冰心以及日本俳句的影響,多以短詩形式創作,最少兩行,至多六行;詩風清新自然,兼具抒情與哲理,含蓄動人。由於本身漢學涵養深厚,鎔鑄新詞十分順手,意象也輕巧鮮活。

  楊華的創作走左翼政治路線,以悲觀消極的態度抒發小人物的心聲,詩中洋溢著為弱者和受侮辱者抗議伸冤的人道精神,對於殖民統治的非正義性有深刻的描述。

作品

《心弦集》52首、《晨光》59首,皆為小詩。

《黑潮集》53首詩,多半是自勵自勉和抵抗日本殖民的詩作,從這組詩,可以看出他個人的窘迫、人生的種種磨難,也反映了殖民地台灣社會共同的悲哀。名為「黑潮」,或許是對所處時代社會的象徵,暗喻有著一股難以抵抗的黑暗勢力存在。

〈一個勞動者的死〉

〈薄命〉

評價

  陳芳明說:『(楊華)詩的表現極柔弱,以灰色筆調描摹自己的心境,看他的詩彷彿只有下沉而無上升,讀他的詩令人陷於絕望悲觀的情緒,很難看到希望,用悲觀的語調表達對時代現實社會的不滿。』

  然而,楊華詩又能夠在柔弱中見剛強,在哀怨中現勇氣,寫出了日治時代一般民眾的心聲,這正是當時主張「文學就是社會縮影」的寫實主義手法。

參考資料

彭瑞金:[〈楊華:用生命控訴貧窮的詩人〉,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p/phenn-sui-kim/iunnhoa-khongsou.htm]

外部連結

[台灣文學作家系列 http://www.rti.org.tw/ajax/recommend/Literator_content.aspx?id=77]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