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極端組研究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極端組研究


教育Wiki

極端組研究(outlier studies)

目錄

定義
極端組研究通常須有大規模標準化測驗,然後利用統計迴歸法求得家庭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簡稱SES;通常以父母親教育程度、職業、家庭總收入等因素或其混合指標來衡量)對學業成績的影響力,再根據各校學生的平均家庭背景,推算出平均得分的期望值,畫出一條迴歸線。如果一枚實際平均得分顯著的高於其期望值,便算是有效能學校;實際得分和期望質差不多者為普通學校(average school);實際得分遠低於期望值者,便是無效能學校。
Stringfield曾將極端組研究分為四種類型:正極端組研究(studies of positive only),正負極端組對照研究(studies contrast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outliers),正極端組、典型組研究(studies of positive outliers and typical examples);及正極端組、典型組、負極端組研究(studies of positive, typical, and negative examples)。所謂正極端組是指有效能學校;典型組係指效能普通學校;負極端組則指無效能學校。在上述四種類型中,以前二者最常使用;而後二者則很少使用。
極端組研究的弱點
(1)樣本用在廣泛的研究:可能產生樣本代表性問題,研究結果無法類推母群體。
(2)極端組學校認定誤失:採用測量的方法若有缺失或不當,則高低極端組學校特徵的差異可能會與學生的社會和家庭背景混在一起,無法得到真正的結果,研究也變得無意義。
(3)採用學校全部成就資料的問題:它可能隱含一些特別學生次級團體的效果,因為在一些學校,學生不同的團體會反應出學校某些不同的特徵。
(4)比較的不當:極端組研究認為有些因素使學校「有效能」和「無效能」;事實上,大部分學校都是屬於一般效能水準(average school)。除非學校能在校能方面做一適當的分配,否則正、負極端組比較不可能有多大效果。所以,採用正極端組與典型組的比較,也許較為適當。
(5)用於決定學校成功的主觀標準的問題:由於效能是主觀的量表而定,故統計結果,非常的學校不完全是指非常有效能。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極端組研究
英文關鍵字:outlier studies
參考資料
吳清山著。學校效能研究,1998年二版,頁16,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