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概念構圖教學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概念構圖教學法


教育Wiki

目錄

概念構圖教學法

  概念構圖教學法是由美國教育學者諾巴和高丈(Novak&Gowin,1984)提出。基於Ausubel的同化理論:(1)學習材料需具意義;(2)學習者具先備知識;(3)學習者表示學習動機。其是為融入概念構圖的教學方法,包含概念構圖技巧的介紹,並進行導入訓練,使有效融入學習歷程。

  概念構圖是將教材或一篇文章的重要概念抽出,重新以一新的「核心概念」為主題,由學習者將前述抽出的概念在此核心概念下重新組織起來。是一種增進學生後設認知能力的有效教學法,也是評鑑學生理解能力學習的最合適方法。(陳嘉陽,2012)

教學模式

  陳勁宏(2013)提出概念構圖主要可分成三種不同的教學模式:由專家或教師產生之專家概念構圖、部份由學習者產生的概念構圖以及全部由學習者自行產生概念構圖。其中全部由學習者產生之概念構圖以及部份由學習者產生之概念構圖,是學習者藉由學習中所學到概念,並將這些概念運用適當的聯結語把它們聯結起來,以成為一幅概念圖,而差別則在於全部由學習者自行完成或是以填充的方式完成;專家產生之概念構圖則是由專家所繪製,讓學習者藉由觀看概念構圖了解概念間的架構與關聯。

  林達森(2005)也將概念圖導入訓練方式區分成兩種分類:

1、「閱讀概念圖vs.繪製概念圖」:

  分類區隔學生是否進行概念構圖。相關研究顯示「閱讀概念圖」省時不費力,但是學生並不易習得如何利用概念圖重組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結構,使得概念圖不能發揮其重整概念及監督學習的後設認知功能(林達森,2003,2004a;Jonassen,Beissner&Yacci,1993);而「繪製概念圖」雖然能有效協助學生重組學習內容中的概念結構,使有意義的學習得以發生,但是學生自行建構概念圖時負擔大,易產生學習的焦慮與沒有自信的問題(林達森,2004a,b;Duffy&Roehler,1989)

2、「結構化vs.非結構化」:

  此為主要區隔概念構圖的訓練方式,意指概念構圖的導入階段是否提供較多協助。前者提供較多支持,如給予半完成之概念圖進行填答;而後者乃訂定主題自行建構概念圖,僅提供學習內容,如教科書或參考資料之文字片段。

中英文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概念構圖教學法

英文關鍵字:Concept Map

參考資料

陳嘉陽(2012)。教育概論(上冊),頁408。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陳勁宏(2013)。以時間序列概念構圖為基礎之歷史遊戲式學習─以鄭成功收復台灣為例。東吳大學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達森(2005)。不同導入訓練歷程之「概念構圖教學法」對國小階段生物能量概念學習與態度影響之實徵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9,105-122。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