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槓桿原理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槓桿原理


教育Wiki

目錄

槓桿原理(註1)
1. 力臂與力(重量)成反比。換句話說就是,小重量是大重量的多少分之一重,長力臂就應當是短力臂的多少倍長。所以只要取得適當的槓桿長度,任何重量都可以用很小的力量舉起來。
2. 當槓桿保持靜止平衡狀態時,其所受順時鐘方向的力與逆時鐘方方向的力矩大小相等。

發明槓桿原理的科學家

1. 人們從遠古時代就會使用槓桿,並懂得巧妙運用槓桿。在埃及造金字塔時,人們在搬運石頭時,就會利用槓桿把很重的石頭往上橇。當時有些哲學家談到這個問題時,認為這是一種魔法。但經過阿基米德反覆的觀察、實驗和計算,阿基米德發現了槓桿原理。據說他也曾經說過這樣的豪言壯語:「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舉起地球。」(註1)
2. 阿基米德(希臘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都是經由觀察得出科學推論的第一人。這是所有科學方法的基礎。開拓了流體靜力學,也研究力學,並發現力矩如何作用和槓桿原理。(註2)

槓桿(註2)

槓桿支承在支軸之上,而作用力則施在槓桿的某一支點上,然後利用槓桿的另一部份運動,抬高或克服乘載。
第一類槓桿(如橇棍),其支點位於作用力與負載之間,力點離支點越遠就越省力,越近也就越費力;如果兩者支點一樣遠,不省力也不費力,只是改變用力方向。
第二類槓桿(如獨輪)其負載位於作用力與支點之間。
第三類槓桿(如榔頭),其作用力在於支點與負載之間。

*參考文獻*

註1: 有關物理的100個常識,形豔編著,第一版-台北市,驛站文化,2011.09。
註2:新世紀科學學習百科,內爾阿德利著,初版,台北市:貓頭鷹,1995。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