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模型的使用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模型的使用


教育Wiki

模型的使用

目錄

前言

近年來,資訊處理心理學已傾向於運用電腦為模型,研究人的智能的歷程。許多資訊處理心理學家說,電腦與人是類似的,因為二者從環境中接受資訊(輸入),一方面或多方面處理資訊,然後對該資訊採取行動(輸出)。這些資訊處理心理學家說置入電腦中的軟體(程式)決定電腦處理供給它們的資訊的方式;同理,人受到經驗的規劃安排,以某些方式處理資訊。由於這些相似性,許多資訊處理心理學家相信,藉著假定電腦與人處理資訊方式類似,可以習得許多有關人處理資訊的方式。(註1)

學者解釋

模型不像理論,模型典型上不是用來解釋複雜的過程;它是用來簡化的,使之更易懂。當弗洛依德使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觀念時,是將之用來描述人類各種交互行為過程的模型。勒溫則是以相同方式運用「生活空間」概念的。對勒溫來說,生活空間就像一幅畫,顯示任何特定時間對個人所產生的許多影響。此種用法,生活空間就是一個模型,簡化了原本可能非常複雜的情況。(註1)

運用

運用模型涉及顯示某種東西如何像其他的東西,理論與模型相反,是試圖描述在複雜現象下的所有過程。例如增強作用理論,試圖解釋學習發生的理由。它並不想顯示學習「像」什麼,因為如果這麼做,它就像是模型。在動機領域中,可能有人說有機體的行為就像一個紅蘿蔔在一隻騾子面前晃蕩,或可能有人說飢餓生理狀態與早先習得之習慣發生交互作用,而驅使有機體奔跑。在前一個例子中,是使用模型來「描述」行為;而後一個例子,則是使用理論來試圖「解釋」行為。(註1)

關鍵字
中文:模型的使用
英文: Use of Models
參考書目
註1王文科(1989)。學習心理學,頁26-27。五男圖書出版公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