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歸有光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歸有光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歸有光(1506 - 1571),字熙甫 。明代江蘇崑山(今 江 蘇 省 崑 山 縣 )人 。9歲就會寫文章。嘉靖19年( 1540 )中舉人。以後20多年,8次會試不第。嘉靖21 年移居江蘇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講學,生徒常達數十百人,被稱為震川先生。嘉靖44 年,年60才中進士,授長興知縣。喜讀司馬遷、韓愈、歐陽修之文,反對當時文壇的模擬風氣。

著作

著有震川先生文集、別集、文章指南。

觀點

明代中葉, 文壇上出現了前後七子的復古運動,對掃除臺閣體的文風有相當作用。到嘉靖年間,已經流為盲目尊古傾向。王慎中、茅坤、唐順之等人起來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稱為唐宋派,實際上領導人是歸有光。他主張文章不要雕飾太甚,應當恬適自然。有人把歸有光與歐陽修相比,推崇他為明代第一散文大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對歸有光交口稱讚。歸有光反對擬古,多從形式著眼,並沒有達到內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為主,大多是應酬文字,也有些是對當時政治的不滿,表現對人民的同情。有些寫景、記敘的文章,即事抒情,真切動人,篇幅短小,言簡意賅,結構精巧,波折多變。

評價

游國恩先生在評價歸有光散文特色時說:「他把生活瑣事引到載道的古文中來,使古文更密切地和生活聯繫,因而也寫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此外,女性行狀的文體始於宋代,是當時新發展出來的一種文體。然而,歸有光〈先妣事略〉堪稱是先妣行狀的傑作。可是,歸有光〈先妣事略〉在此種文體發展中也是相當特別的作品。在先妣行狀長篇化的歷史裡,它算是相當簡短的一篇,儘管如此,仍具備行狀裡所有必須的細節,如母親的姓名、出身、身故年月日等。另外,一般先妣行狀會以母親的名諱或出身起頭,〈先妣事略〉則先描述母親身故之前的細節,名諱和出身只在文章中段提及。由此可以看出歸有光執筆當時距離母喪已有相當時間(十七年),文章本身也不是為了墓誌銘的資料而作。

清代黃宗羲對歸有光〈先妣事略〉的評價;

予讀震川文之為女婦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欲涕。《南雷文案》卷八〈張節母葉孺人墓誌銘〉震川之文,一往情深。故于冷淡之中,自然轉折無窮。《明文授讀》卷十四〈評歸有光〉

清代桐城派始祖方苞對歸有光〈先妣事略〉的評價:

至事關天屬,其尤善者,不俟修餙,而情辭并得,使覽者惻然有隱。其氣韵蓋得之子長,故能取法於歐、曽,而少更其形貌耳。《方望溪先生集》卷五〈書歸震川文集後〉

(資料選自網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