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比例尺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比例尺


教育Wiki

比例尺(Engineer’s scale)

目錄

先備知識
在教導比例尺之前,學生應先有比例之觀念,如正比、反比,舉例而言5:7=50:70等等基礎數學知識,其中包含比的
擴大與縮小,並且知道比與比值之差別,之後則可進一步教導其比例尺之用途。且老師可提供一定的練習題目供學生複
習,舉例而言類似大小的三角形,讓學生動手做疊合,了解其為全等,或者給予相似之圖形,讓學生探討之間比例關係,
充分完成後,將可有助於後續比例尺之教學。(註2)
比例尺教學
首先可提供地圖,讓學生發現比例尺之所在,進而教導如何使用比例尺,舉例而言當一個比例尺上方為0~5公里,下方
為0~5公分時,其觀念為利用五公分去代表地圖上五公里之距離,因此可寫成5公分比上五公里,接著則提醒同學求比例
尺時單位須一致,因此同時換成公分厚可得5:500000,接著則可進行約分的動作為1:100000,另外比值的表示方式則
寫成1/100000。學生了解比例尺的圖形表示後,可提供一些應用問題,如當比例為1:100000時,則地圖上的3公分,
代表實際長度的距離為多少,透過此例題,學生將可更加了解比例尺之運用,並且複習到比的擴大與縮小。(註1)
比例尺應用
完成上述活動後,老師可準備充分之題目,讓學生熟悉由比例尺圖轉換至比例,或者透過比例來求取實際長度之例題,
接著則可進一步教導比例尺之特性。首先為不同比例尺下範圍的不同,當大比例尺時,代表其比值較大,因此每一公分可
代表的距離較少,例如1/100一公分可代表一公尺的距離,因此在相同面積的紙張上,所呈現的範圍較少,但其內部地圖
卻是更加詳盡的。相對而言,當小比例尺時,代表其比值較小,例如1/10000,意謂每一公分可代表100公尺的距離,
因此在相同面積的紙張上,所呈現的範圍較廣大,但相對的內部地圖所呈現的內容,卻是略顯粗糙的。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比例尺
英文關鍵字:Engineer’s scale
參考資料
註1蔡秉樺/著。促進理解的認知學習:國小數學學習地圖,2007年初版,頁505~508。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註2 John A. Van De Walle/著,張英傑、周菊美/合譯。中小學數學科教材教法,2005年初版,頁548~549。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相關教學資源請參考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49438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