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毛皮之附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毛皮之附


教育Wiki

故事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夷吾因為在國內受到了迫害,就求助於秦國,並且答應秦國,等到他當上國君的時候,一定會割讓五座城鎮來當作酬謝。後來,夷吾真的當上了晉國的國君,成了晉惠公,但他卻沒有實踐這個當初的諾言。不久,晉國鬧飢荒,晉惠公和秦國商議買糧,秦國並沒有計較他的背信,還是答應了他的要求。到了第二年,變成秦國的收成不好,向晉國買糧,晉惠公這時反而不願意幫忙了,大夫鄭慶勸他不要這樣,說做國君的若不講仁義,就很難保住自己的國家。可是大臣虢射卻認為,既然違背了諾言,沒有割讓秦國五座城鎮,秦國對晉國的怨恨已經很深,縱然這時答應賣糧給秦國,也於事無補,不如不答應,他並且打了一個譬喻對晉惠公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上面這句話是譬喻人們在解決事情的時候,事情的根本問題如果沒有解決,其他枝節的問題即使解決了也是枉費心機,這就是「毛皮之附」。

釋義

這句成語,又被現下的人解釋成兩件相互依存的事情,如果這一件不存在,另一件也就無法存在了。就像魚和水的關係,這也可以叫做「毛皮之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