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沙特
教育Wiki
關於沙特(Jean-Paul Sartre)
‧生平簡介:
沙特(Jean-Paul Sartre),法國哲學家、文學家、存在主義代表人物,其作品《存在與虛無》為存在主義高峰之作。
1905年生於法國,海軍軍官家庭,幼年喪父寄居外祖父家。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哲學系畢業,德國法蘭西學院哲學系畢業。曾任教高中、當選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
1940年二次世界大戰遭德軍俘虜入集中營,次年逃出,參加左派知識份子抵抗運動。
1964年瑞典文學院曾決定授贈沙特諾貝爾文學獎,但被其本人拒絕。
1980年病逝巴黎。
‧沙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簡介:
1943年發表“存在與虛無“
1948年發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此二部作品內,沙特發表了胡塞爾與海德格的存在主義現象學﹞
沙特的哲學為一激進自由意志,這種理論和決定論相對,認為人類有絕對的自由。「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視作沙特哲學的一基本前提。
「人」的問題是沙特哲學思想的核心:他認為以往的哲學,無論是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忘記了人的存在與本質,而把人作為附屬品。所以應該拋棄這樣的哲學,用存在哲學取而代之。
沙特的思想中,人沒有一種基本或客觀的本性,人就是他要成為的那種存在;首先是一種計劃存在先於本質,人並不以抽象方式存在,而是相對於各種狀態中,表現出一種二元體的方式存在。
「存在先於本質」:沙特認為人與物是不同的,物的本質是先天決定的,而人則是先有自身的存在,然後通過自為,也即通過意識活動才確定自身的本質。
並,沙特以「為己」為出發點,所有的「非己」,都是外物、是否定性的。
沙特看來,真正值得嚮往、值得肯定的美好東西,只存在於另一個世界──即想像的世界內,人的自由選擇行動實際上就是對過去與正在變成過去的現在的否定。人是孤立無援的,只有依靠自己的行動才能夠通過超越世界與超越自我的道路。但是最後,他還是認為:外界是不可改變的,人永遠達不到理想的自我的永在,而且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是不可調和的。
‧思想名句:
「人命是自由的。」
「人是行為的總和,是選擇的結果。」
‧出版作品:
《嘔吐》 〈La Nausee ,1938〉
《存在與虛無》〈L'Etre et le Neant ,1943〉
《自由之路》 〈Les Chemins de la liberte ,1945-1949〉
《存在主義是否為人道主義?》 〈L'existentialisme est-il un humanisme ?,1946〉
《辯證理性批判》〈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e,1960〉
‧個人對沙特及其作品之想法:
責任編輯人:黃可秀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