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混沌理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混沌理論


教育Wiki

混沌理論

  • 定義

混沌這一個詞語原本是指宇宙還沒有形成之前的混亂狀態,是兼具質性思考還有量化分析的一種方法,很難依照既有的規則給予完全的控制或預測。

  • 背景

1960年代左右,美國的一位氣象學家Edward Lorenz在電腦上模擬氣候類型,不過正當他把一個數值提高,再送回去模型的時候,發現本來幾乎很微小的差異,竟然完完全全改變了實驗的結果。這個發現,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

1963年他便依此提出了混沌理論(Chaos),認為自然跟社會系統都是一個動態複雜的形式,在出現非線性的時後,就會有混沌的現象產生。混沌理論解釋了決定系統可能會產生隨機的結果。

  • 特性
  1. 耗散結構:開放系統呈現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它會隨著內部能量的消長,隨時透過與外部的互動,產生一個新的狀態。故系統是一種不穩定-崩潰-重組- 的更新過程。
  2. 蝴蝶效應:「巴西的蝴蝶展翅,德州就有可能颳起颶風。」表示強調起始狀態的重要性。
  3. 奇特因子:有一些檯面下,未知或陌生的因素,常會出期不意的產生巨大的能量,所以需要多加注意並及早發現,再加以阻止。
  4. 回饋機能:藉回饋機能偵查混亂狀況,回饋至系統成為新的輸入,並因此激發系統的重組與更新,形成一個新的結構,以利組織之後續發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