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激勵保健學派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激勵保健學派


教育Wiki

目錄

激勵保健學派
理論原則
激勵保健學派中的代表人物為賀茲柏(F.Herzberg),其也是此學派的創始人,此學派是主張對於工作滿意與不滿意的
決定因素其實大不相同,而獲得此結論的研究方式,是透過對一群工程師以及會計師的訪問研究,詢問其對於工作滿意度
的相關問題,最後得出滿意與不滿意其實源自於不同的因素類別。進一步說明,影響工作滿意的因素為激勵因素,而影響
工作不滿意的因素則為保健因素,因此稱此學派的論點為激勵保健學派。

激勵因素

其主要包含成就感、受賞識感、工作本身、責任感及升遷發展,而上述這些因素皆須透過工作的過程中才可獲得,因此
又稱為內在因素。而在實驗過程中也發現,這些因素會影響到員工們的積極表現,如果這些因素會隨著工作而慢慢產生的
話,那員工就會感受到滿足感,並且於其工作過程中也會感受到較積極上進的態度,使工作內容較有效率。

保健因素

此類別主要包含組織的政策與管理、薪資、人際關係、視導技巧、工作環境,此類別因為與工作存在著間接的關係,因
此又稱為外在因素。較值得注意的是,保健因素的存在或者積極性,將導致不滿足的消失,但卻不一定會產生滿足的效
果,相對的,如果保健因素為不存在或者屬於消極性,則會引起員工們不滿足的感覺甚至是引起反彈。
激勵保健學派與傳統觀點
綜合上述後,可知此學派的關鍵因素為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因此又被稱為雙因子工作滿意論,或者為兩因素工作滿足
論,而透過上述的簡介,也可看出此學派與傳統認知上的滿足與不滿足其實有落差。傳統觀點中,會認為滿足與不滿足為
一個連續體,也就是影響的因素其實為相同的,而由因素的強弱來操控其滿足的程度。但賀茲柏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
也就是滿足與不滿足其實各有其影響因子,也就是為一個不連續體,並且區分為兩種型態:滿足與沒有滿足、不滿足與沒
有不滿足。


參考資料
註1謝文全(1985)。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頁88-93。文景出版社印行。
註2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頁327-330。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