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特殊教育課程設計原則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特殊教育課程設計原則


教育Wiki

有關特殊幼兒課程設計原則如下:

1. 正常化原則:課程範疇的設計最好與一班正常兒童所學的教材內容一致,因最終希望特殊兒童能回歸主流,適應正常的教學型態。

2. 統整原則:教學中注意「概念」的完整性,而非授予零碎或片斷的知識,可先強調生活核心課程,再以單元活動設計貫穿,使幼兒能將課程知識充分應用於生活經驗中。

3. 社會化原則:幼兒無法脫離社會這個大環境而獨自生存,因此家庭、學校與社區的生活適應問題,是教學中必須顧及的部分,課程內容應以能發揮幼兒社會適應技能為主要導向。

4. 實用性原則:教材的編選應適合幼兒的身心發展階段,而且是日常生活中常用且實用的知識,太抽象、難理解的教材並不適合學前兒童的認知發展。

5. 彈性原則:教材編選富變通性,可以因應社會時事作不同程度的增加、改變或刪除,以方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調整。

6. 多元化原則:教材的選擇需兼具教學目標、社會需求、身心發展、生活經驗、人文關懷、族群和諧、國際社會等多元面向,以加強幼兒對不同知識的吸收能力。

7. 興趣原則:教材的編選宜適合幼兒的學習興趣與能力。生動、活潑、富變化與創造思考的教學內容設計,可刺激幼兒經由不同的感官經驗來學習。

8. 個別化原則:特殊幼兒彼此間即使屬於同一障礙類別,但因障礙程度、發展程度、伴隨的疾病症狀、個體行為特徵等因素所影響,導致個體間差異性非常大,因此在教學或治療上需依其能力、需求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個別化轉銜方案」或「個別化復建方案」。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 特殊幼兒課程、原則

英文關鍵字: Special Child Care Course、Principle

參考資料:

周俊良著。幼兒特殊教育導論, 2006年10月,頁472-473,華書局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