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王藍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王藍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王藍,筆名果之。1922年9月3日出生於天津,在北平長大,家中親友都喜愛欣賞國劇,王藍則有「王三齣」的稱號,因為他最喜愛唱「文昭關、李陵碑和運營寨」這三齣戲,他覺得這三齣戲中的忠、孝、節、義,雖然悲戚,卻最具有大丈夫無私的精神。早年於京華美術學院、雲南大學畢業。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津淪陷前夕,王家的祖業被炸成一片瓦礫堆,逃亡的路上看見日本兵猙獰的面孔,未滿十七歲的他激起憂國憂民的情懷,便投身幫助救國運動,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從事地下抗日活動。他為了籌備戰事經費,故意與日人交遊,不知情的父親卻發出脫離關係的啟示,最後真相大白之後,父親也給予他資助,在一年多的戰爭生涯,帶給他許多生活體驗與創作題材。在太行山的舊國行動告一段落之後,他和多數的學生都到重慶完成未竟的學業,此時十九歲,王藍的處女作小說「一顆永恆的星」,獲得了全國第一名文藝獎。而後緊接著「聖女、戰馬、鎗」、「銀叮」、「太行山上」、「鬼域訕」、和「美子的畫像」,他一吐心中的感懷。寫出了熱血青年的心跡和戰爭侵略中悲慘真實景況,字字血淚。民國三十四年,和夫人袁涓秋共同創辦了紅藍出版社,,民國四十三年,戰亂又起,便隨著政府南遷到台灣,夫婦二人再度把「紅藍出版社」重新在台北的永和家中成立。他最重要的著作《藍與黑》從四十四年構思,到四十七年完成,都是在太太的縫衣機上埋頭寫作。出版完《長夜》以後,他就停筆不再寫長篇小說,重執畫筆,專心於國劇人物畫。晚年定居於美國,2003年10月9日因心臟衰竭病逝於洛杉磯。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來臺後除創作及寫作外,曾任文壇社社長、文藝協會常務理事、國際筆會台北分會秘書長、國大代表、中國水彩畫會會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文學系暨藝術系教授,夏威夷大學贈予「教授之教授」榮譽。

觀點

七七戰起,他走出藝術學校投筆從戎,在太行山與日軍戰鬥,戰地歲月豐富了生活體驗,充實了創造題材

著作

《藍與黑》(長篇,被譽為四大抗戰小說之一,曾在台灣拍成連續劇)《長夜》(長篇,描述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政治風波和亂象)《一顆永恆的星》(短篇集,描述抗戰時期淪陷區的地下工作)

評價

王鼎鈞先生說:「〈父親〉一篇更勝〈一顆永恆的星〉,其寫父子情深處令人下淚,朱自清〈背影〉不足專美矣。」
張秀亞說:「藍與黑這部由頭至尾迴蕩著真摯感情的小說,本質上是抒情的、浪漫的、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然而它又寫實地、理性地紀錄了那個大時代一藍與黑爭戰的時代,藍,象徵光明、自由、聖潔、誠實、和平、愛,黑則象徵黑暗、奴役、罪惡、謊言、殺戮、恨,它深刻地解剖人性、寫盡人間善與惡、向上的墮落、自私與公義的爭戰,也是藍與黑的爭戰,更深入地看,作者所詮釋的是生命大問題,這本小說的核心在於剖析精神力量與物質力量的博鬥,而曲終收播,作者向我們吐露他堅貞的信念是精神最後必勝。」



參考資料:
畫壇風雲人物專輯、九歌文學網、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10960212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