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班度拉(Bandura)自我調節論
教育Wiki
班度拉(Bandura)自我調節論(self-regulation)
班度拉描述個體進行仿效所觀察之行為的認知歷程為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首先,個體會自細觀察自身行為,並和榜樣行為相互比較;再而,將自己的表現和自己所設定的行為標準比較;而後,根據自我評斷給予自己自行產生的酬賞或懲罰(self-generated reward and punishment);最後,表現仿效的行為,調節自身之行為以符合期望。(註1)
自我調節步驟依序為:1.自我觀察 2.自我評斷 3.自我酬賞 4.自我調節
以下就此四步驟簡述:
一、自我觀察學生將注意力集中於正確、精準觀察自身行為,則其行為便會因此產生改變、不同。
二、自我評斷將自身行為和榜樣相互比較,以自己為自己所設定的標準作為評斷基準。惟,訂定之標準需切合實際,若所訂定之標準過高,可能使學生一再遭遇失敗、挫折等負面經驗,因而大幅降低其期望水準。而了解自身能力水準的學生,通常較可能建立切和實際的標準。
三、自我酬賞由學生自我要求自身,達到某一特定預設之標準後給予自己獎賞,反之,則給予自己懲罰。通常而言,行為心理學家認為立即的物在酬賞通常較為有效。
四、自我調節此指之自我調節係為行為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由自我控制下表現出來,此時對行為者本身而表現之行為即為一種酬賞。此時教師則不再需監督調節,而由學生自制,此狀態為教師與學生共同追求的目標。(註2)
註1: 廖鳳池、陳美芳、胡致芬、王淑敏、黃宜敏編譯(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註2: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相關教學資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result.jsp?st=all&keyword=%E7%8F%AD%E5%BA%A6%E6%8B%89%EF%BC%88Bandura%EF%BC%89%E8%87%AA%E6%88%91%E8%AA%BF%E7%AF%80%E8%AB%96
中文關鍵字: 自我調節論
英文關鍵字: self-regulation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