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班級經營模式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班級經營模式


教育Wiki

以往班級經營管理的研究多數採用觀察法,從觀察教師中師生外顯行為的表現建立指標,此種取向屬於「過程-結果」(process-product)的研究典範。Doyle指出班級經營管理基本上是一種心智技能(intellectual skill),因而這個領域的研究應該朝向認知模式的方向去發展。已認為心理學角度探討班級經營的相關研究因此而興起。

目錄

一、行為改變模式

行為改變模式主張對於個體行為需先明確界定有待改變的目標行為,其次為評量該行為目標,分析行為改變的增強物,依據行為改變的原理採取介入措施,最後在評量行為改變情形。

行為改變模式強調班級經營應運正、負增強,以維持學生良好行為或去除不良行為已塑造新的行為等。

二、現實治療模式

現實治療模式是由處理班級行為問題的控制論(control theory)發展而來。其主要假定有三:一為當學生得需求獲得滿足時,則感到快樂;如果學生未獲得滿足,則感到挫折;其次由於很少給予學生滿足需求,因而學生的工作不力,較難實現其潛能;最後學校必須營造能滿足學生需求的情境。

三、教師效能訓練模式

教師效能訓練模式是衍自T.Gordon的有效親職訓練而來。其主要的假定有二:學生的不當行為可以透過各種途徑自我矯治;其次是透過師生間的溝通與對話可以矯治學生的不當行為。教師效能訓練模式重視師生之間的溝通與對話。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 過程-結果、心智技能、控制論

英文關鍵字: process-product、intellectual skill、control theory

參考資料:

林進財著。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 1998年9月,頁7-9,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