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理性決策模式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理性決策模式


教育Wiki

理性決策模式

目錄

由來

理性模式係由古典經濟學家所提倡,後來被公共政策學者所定義,認為一個理性模式應包含六種過程,在此六項過程中,強調人類是理性的動物,本著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再做決定,在收尋完善資訊過後,才會做出最妥當的決定。

過程
1. 問題應當明確界定:建立一個政策目標的多方面層次,並就每一個層次的政策目標可達成的過程加以衡量。
2. 解決問題所涉及的目標及價值是可確立的:說明了在所有決定的過程中,是能夠尋找到其價值及目標的,並非空無捏造。
3. 決定所發生之問題的事實和資料是可找尋的:問題之所在,必有相對之資料可佐證,只要用心去尋找社會中的資源,:便能找到最佳的對應資訊。
4. 人可以找到所有解決方案:透過各種理性思維分析,加上資料完善的比對,得以尋找出最佳方案。
5. 所有方案皆有優劣,應當找出所有面向後,加以排序:將利益及成本成上或然率之結果,必能排出優先之順序。
6. 決定者必選者最優先優良之方案:在面對所有考慮之後,決策者應當選取最優先之方案。
此模式之優劣

優點

在經過多項評比之後,當能選出最適合之方案,並且具有客觀的數據,能夠加以分析比較,不容易落入個人一時的衝動,最終達到完美之決定。

缺點

過於一致的價值判斷在常理上不容易出現,人們難免會有出入,受限於現況的原因,知識、時間、資源等等都不易完全掌握,因此為能尋找到真正的全部方案,且決策者並非機器,即使排出了優先順序,也難能夠選擇最優先之選項,因此在理性邏輯的推理上面,此理論佔有相當大的意義,然而在實際運用上,卻有其一定的難處,無法實際進行。

關鍵字
中文:理性決策模式
英文:rational model
參考書目
1吳清基(2001)。學校行政新論,頁85-86。師大書苑。
2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頁93。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