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環境教育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環境教育


教育Wiki

資料來源:國民教育社群網

目錄

基本理念

環境教育成為一個重大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充分呼應以下幾個重要意涵:

  • 全球環保的思潮與行動
環境教育的源起與發展,緊扣著國際環保的思潮和行動。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1972)發表「人類宣言」,促使人類注意環境的問題,啟始了人類與自然環境良性互動的新紀元。接著在1983年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關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兩個議題,象徵環保的內涵由對自然環境的關懷,擴充到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關懷。這個委員會在1987年發布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宣言,呼籲全球對自然環境與弱勢族群的認同與關懷。1992年聯合國召開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更通過了舉世矚目的「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把永續發展的理念規劃為具體的行動方案,強調對未來世代的關懷與對自然環境資源有限性的認知,及對弱勢族群的扶助。
  • 含括個人發展、社會正義與環境保護的豐富內涵
九年一貫課程的課程目標包括人與自己,強調個體身心發展;人與社會,強調社會與文化;人與自然,強調自然與環境等三個層面。環境教育的內涵也包含人與自己、社會及自然三個層面。環境教育藉由個人對環境問題所應負責任的覺知,積極正面環境態度的養成,然後主動的參與環境行動,以瞭解並促進自我的發展;環境教育不僅侷限在自然生態保育,人文社會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也屬於環境教育的範疇,尤其是最近國際所關切的社會正義與環境正義的議題,更將環境教育的目標導向社會層面;至於人與自然的層面,自然環境的資源保育、污染防治與維護管理更是環境教育根本的關切。
  • 符合教育改革的理念
環境教育的融入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大特色:就教學的內涵而言,環境保護議題是國內外所關注的焦點,學校的課程與教學應作適度的回應,九年一貫課程中保留環境教育融入的空間與彈性,正可以表現此課程的國際觀與現代性;對學生的認知學習而言,環境教育除了具獨特的概念架構,更具跨科際連結的知識體系,擁有一個整體性與豐富性的內涵;對學生的情意學習而言,藉由對環境的關心,關懷社會中的弱勢族群與自然環境中的弱勢物種,進而關懷整個地球環境生態,可成全高尚的人格情操;對學生的行為學習而言,環境教育重視日常生活中具體呈現的現象或問題,經由生活中議題的探討與解決,達成生活能力的落實與實踐;最後對學校與教師而言,環境教育為新興的領域,其內涵概念仍持續發展,需要學校與教師主動關切與合作學習,因而可藉由科際整合與教學自主,提升教育體制內的活力。
課程目標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實踐、體驗與省思。環境教育之課程目標,希望教學者能透過各種教學活動引發學生對環境覺知與敏感度,能充實學生環境永續相關的知識,能讓學生對人與環境的互動有正確的價值觀,並在面對地區或全球性環境議題時,能具備改善或解決環境問題的認知與技能,以建立學習者的環境行動經驗,使之成為一具有環境素養之公民。以下分列五點更具體描述環境教育課程目標,分別為:

  • 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論、預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 環境概念知識
教導學生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全球暖化、河川污染、核污染、空氣污染、土石流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永續發展、生物多樣性);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如:溫室氣體減量、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綠色消費等)。
  • 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使學生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 環境行動技能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蒐集資料、建議可能解決方法、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 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理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學校及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分段能力指標

<編號說明>下列「a-b-c」的編號中,a代表核心能力序號,b代表階段序號,c代表流水號。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二年級,
第二階段為國小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

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 1-1-1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 1-2-1覺知環境與個人身心健康的關係。
  • 1-2-2能藉由感官接觸環境中的動、植物和景觀,欣賞自然之美,並能以多元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
  •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 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 1-3-1能藉由觀察與體驗自然,以創作文章、美勞、音樂、戲劇表演等形式表現自然環境之美與對環境的關懷。
  • 1-4-1覺知人類生活品質乃繫於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維持生態平衡。

環境概念知識

  • 2-1-1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以及常見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
  • 2-2-1瞭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
  • 2-2-2認識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並探究可能的改善方法。
  • 2-3-1瞭解基本的生態原則,以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
  • 2-3-2能比較國內不同區域性環境議題的特徵。
  • 2-3-3認識全球性的環境議題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並瞭解相關的解決對策。
  • 2-4-1瞭解環境與經濟發展間的關係。
  • 2-4-2認識國內的環境法規與政策、國際環境公約、環保組織,以及公民的環境行動。
  • 2-4-3能比較環境議題中文化間的差異,並能理解環境正義及世代公平的內涵。

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 3-1-1能經由親近生物而懂得愛護與尊重生命,並瞭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 3-1-2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 3-2-1思考生物與非生物在環境中存在的價值。
  • 3-2-2培養對自然環境的熱愛與對戶外活動的興趣,建立個人對自然環境的責任感。
  • 3-2-3尊重不同族群與文化背景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 3-3-1關切人類行為對環境的衝擊,進而建立環境友善的生活與消費觀念。
  • 3-3-2能主動親近並關懷學校與社區的環境,並透過對於相關環境議題的瞭解,體會環境權的重要。
  • 3-4-1關懷弱勢團體及其生活環境。
  • 3-4-2養成積極探究國內外環境議題的態度。
  • 3-4-3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永續發展。
  • 3-4-4願意依循環保簡樸與健康的理念於日常生活與消費行為。

環境行動技能

  • 4-1-1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 4-1-2能經由家人與師長指導,以文字、圖畫等方式記錄校園與住家環境問題。
  • 4-2-1能操作基本科學技能與運用網路資訊蒐集環境資料。
  • 4-2-2能具體提出改善周遭環境問題的措施。
  • 4-2-3能表達自己對生活環境的意見,並傾聽他人對環境的想法。
  • 4-2-4能辨識與執行符合環境保護概念之綠色消費行為。
  • 4-3-1能藉由各種媒介探究國內外環境問題,並歸納其發生的可能原因。
  • 4-3-2能分析各國之環境保護策略,並與我國之相關做法做比較。
  • 4-3-3能對環境議題相關報導提出評論,並爭取認同與支持。
  • 4-3-4能建立伙伴關係,尋求適切的資源與協助,以設法解決環境問題。
  • 4-3-5能以各種管道向行政機關、民意代表或非政府組織發聲,以表達自己對環境問題的看法。
  • 4-4-1能運用科學方法鑑別、分析、瞭解周遭的環境狀況與變遷。
  • 4-4-2能草擬自己居住社區之環境保護行動計畫。
  • 4-4-3能以調查與統計分析等方式檢討環境問題解決策略之成效。
  • 4-4-4能以客觀中立的態度與他人對環境議題進行辯證,以說服他人或者接受指正。
  • 4-4-5能抵制違反環境保護相關法規之產品。
  • 4-4-6能進行公民行動之遊說與訴願,要求相關單位重視並改善環境問題。

環境行動經驗

  • 5-1-1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社區環境保護的活動經驗。
  • 5-1-2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 5-2-1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關懷弱勢族群等永續發展相關議題之活動經驗。
  • 5-2-2具有參與調查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
  • 5-3-1具有參與規劃校園環境調查活動的經驗。
  • 5-3-2執行日常生活中進行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 5-3-3主動參與學校社團和社區的環境保護相關活動。
  • 5-3-4具有參與地區性環境議題調查研究的經驗。
  • 5-4-1具有參與國際性環境議題調查研究的經驗。
  • 5-4-2參與舉辦學校或社區的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相關活動。
  • 5-4-3能與同儕組成團隊,採民主自治程序,進行環境規劃以解決環境問題。
  • 5-4-4具有提出改善方案、採取行動,進而解決環境問題的經驗。
學習內容
內涵學習目標學習主題建議融入之學習領域內容說明
(1)環境 覺知與敏感度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對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度

經由實際體驗,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

·自然環境體驗

·欣賞自然之美
·環境污染、破壞與人的關係

各學習領域·體驗生活周遭環境問題

·啟發欣賞自然之美的情操
·以藝文創作表達對自然和人文關懷
·覺知生活型態對環境的影響
·覺知環境汙染對生態的影響
·觀察環境變遷對生態環境影響
·體會人類社會與生態系統相互依存關係

(2)環境概念知識·認識環境與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

·瞭解環境問題現況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
·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行動與永續發展的內涵
·認識環境與經濟關係、環境法規與政策、國際環境公約及環保組織
·認識環境與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探索環境問題(學校、社區、國內、全球性)

·生活環保(能源節約、資源保育、簡樸生活、綠色消費、廢棄物減量、核污染等)
·環境正義與世代公平永續發展
·環境與經濟環境基本法、環保政策、京都議定書、環保公約等、政府環保組織與NGO等

語文、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觀察與探究周遭環境,瞭解基本的生態學概念

·瞭解生活周遭和全球性的環境議題的內涵,並深入探究對人類社會與發展的影響
·生活中可以力行的環保工作與做法
·認知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生活品質」不僅是物質消費,而是永續發展
·瞭解環境法規與政策、環保組織及國際環境公約,並瞭解公民行動如何能影響環境決策、改善環境品質

(3)環境價值觀與態度·培養正面積極環境態度,感恩大自然及其運作系統

·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與未來世代的生存發展

·環境倫理:人類中心倫理、生命中心倫理與生態中心倫理

·環境正義與代間正義
·環境權
·動物權、動物福利

語文、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生活·能瞭解人與環境互動互依關係,尊重環境中各類生物的生存價值,及人與生物間的倫理關係

·瞭解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學習關懷弱勢團體和周遭環境
·願意改變生活型態關心永續發展議題

(4)環境行動技能·運用科學方法歸納不同區域性環境問題的原因與研析可能解決方式,並採取環境行動

·能規劃、執行個人和集體的校園清潔活動,或組織學校及社區的環境保護、關懷弱勢族群活動

·環境問題調查

·環境行動技能(例如:環境議題之說服與協商、環境生態之管理與消費、環境行動之法律與政治手段、分析與評估行動策略成效)
·規劃環境行動計畫
·執行環境行動計畫

各學習領域·學習簡單的日常生活科技,如:運用數位相機、DV等影音媒材進行記錄

·運用科學方法收集資料瞭解社區環境問題,並能善用問題解決策略,解決環境問題
·學習環境行動技能演練
·規劃執行校園與社區環境保護行動相關活動,強調「服務學習」與「社區參與」之精神

(5)環境行動經驗·具備環境友善的素養與處理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能力

·具有參與國際合作的經驗
·經由關懷、參與、組織、規劃、執行,逐步建構學生環境行動經驗
·經由參與活動建立社區意識,培養學生地方感與參與感

·環境友善的行動經驗(例如:生態旅遊、棲地保育、綠建築、永續農業、永續林業、生態工法、生態社區營造、生態城市、綠色消費等)

·參與居家、校園與社區環境問題解決行動經驗
·參與探究全球性環境問題經驗
·建立基本的公民參與機制和落實伙伴合作經驗

各學習領域·具體提出環境友善的行動經驗,並能草擬一份環境友善行動計畫

·參與學校社團和NGO的環境保護活動
·瞭解國際性的環境議題,並能參與調查研究與環境行動
·環境素養外顯表現於願意主動付諸行動以改善或提升環境系統的健康
·瞭解國際性或全球性的環境議題,並能合作、分享、參與、調查、研究與環境行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