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環境評量策略
教育Wiki
比起傳統標準化的評量方式,環境評量策略能提供更具相關的、有用的資料,它考量個體在融合情境下的功能以及個體是否達成預期水準。例如使用真實(authentic)評量,及評量能參照獨立、和生活品質相關,以及在實際的環境而不適在策劃的環境,基於此再去評量個體重要技能。闡述適齡的重要活動。整個課程內容的結構涵蓋生活的各領域。考慮每一位學生的個別需求和學習特性。教學活動以有意義而且完整的活動代替孤立的技能。零推論:在真實情境中的教學。強調「部分參與」的原則,以「替代性方案或活動」、或是「輔助性策略」來確保學生有更的參與層面。重視轉銜。在教導重要技能時,強調使用自然刺激、自然結果與自然時間表。有計畫的運用類化技能至各種活動與環境。以學生在各種不同環境的表現來評量教學效益。家長或監誰人全程參與系統化設計、執行、與評估教學過程。與個別化教育方案過程息息相關。生態評量(ecological assessment)又稱生態調查(ecological inventories),是該策略中的一項重要方法,其理論基礎強調個體和環境的關係,評量的步驟如下:
1. 描述主要課程領域(居家、休閒、學校、社區、職業)。
2. 指出個體目前和未來的自然環境。
3. 列出每一個大環境中的次環境。
4. 列出一般兒童在這些環境中的表現及活動。
5. 排定這些次環境活動的優先順序(對個體而言是否具備功能性)。
6. 列出執行這些活動所需的技能(進行工作分析)。
7. 進行差異分析,了解那些學生還部會(成為教學介入的重點)。
8. 決定這些活動在教學實有乃些需要修改、調整、輔助、替代的地方。
9. 形成教學方案。
在生態評量中,Holowach針對中、重度障礙者進一步設計出一套更為完整的評量和教學模式,即個別化重要技能模式(the individualized critical skills model)的系統化教學過程。
中文關鍵字: 真實、生態評量、生態調查、別化重要技能模式
英文關鍵字: authentic、ecological assessment、ecological inventories、the individualized critical skills model
周俊良著。幼兒特殊教育導論, 2006年10月,頁433-434,華書局有限公司。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