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生態系統理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生態系統理論


教育Wiki

目錄

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生態系統理論於1979年由Bronfen brenner提出,此理論重點在於,兒童及青少年的成長發展是受生物因素及環境因素交互影響。發展中的個體、發展中的環境,以及特別是兩者間的演化互動(evolving interation)的過程。
環境因素
生物因素就是自然生態環境,環境因素則由兒童的生活環境推廣至外在的世界環境,環境可分為五層:

微觀系統

是指與兒童有切身關係的生活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友伴及社區。

中介系統

是指家庭、學校、友伴及社區之間的聯繫與相互關係,如父母與學校相互合作情況,友伴群體相處的影響等。

外在系統

是指兒童未直接參與,但影響兒童及青少年成長的因素,如父母的工作環境,學校的教育方向及社區資源的運用等。

宏觀系統

是指文化、政治、法律、社會階層及世界各地所發生的時事,因為國際環境的變化必然波及或影響各國的政治、經濟生活。

時間系統

環境事件與生活方式的改變。
生態系統理論的特性
1.人與環境是一個無法切割的整體,每個人的發展都受到這四個系統的影響。
2.四個系統依與個體互動的頻率及密切的程度有所區別,由小到大如同草履蟲般的巢狀結構,並維持在一種動態平衡的(equilibrium)的狀態,且沒有一個系統是全開或全閉的。
教育的啟示
1.生態系統理論強調每個層次的系統皆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小至家庭大至國家社會,因此,身為教育工作者必須了解到各層次對學生的影響。
2.生態系統理論也可運用在新移民女性的孩童學習適應問題上,藉由生態系統的觀點解釋新移民女性的子女受到環境的影響,可能產生的學習問題。因此,教育工作者也必須注意各個系統對於新移民子女的影響,並試著去幫助改善其學習環境。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生態系統理論Keyword: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參考資料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學。台北:五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