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
詞條名稱: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
教育Wiki
性別包括兩個層次的意涵:(1)生理性別;(2)社會性別
(1)生理性別(sex)
生理性別即所謂的生物性別,是從生物學的角度區分兩性間先天的生理差異,來自於遺傳和生物的結果,大致上,人類在出生時,生理結構上即有明顯的差異,屬於一生物事實。註1
例如:性染色體、外部的性器官及內部的生殖器官等,所為的性別判斷,就稱為生理性別。女性的細胞有兩個X染色體、分泌較多的黃體素與雌激素,擁有陰道、子宮、卵巢等女性生殖器官;而男性的細胞則有一個X染色體及一個Y染色體,分泌較多的睪丸素酮,男性生殖器官包括陰莖、睪丸與輸精管等。而透過這類與生俱來的身體特徵。
(2)社會性別
在不同的社會中,對應個別所處的環境對於性別(生理上的)的期待,自然會有其不同的文化型態,因而具有不同的性別期望、角色與互動的存在,因此可以說社會性別是源自於社會化,是社會給予給男性和女性自社會所建構的非生物特質。註2
例如:男性要堅強、勇敢,而女性則應該溫柔、文靜。這種從心理學或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由後天的教養學習所呈現出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與面貌,此即所謂的「社會性別」,又稱「性別氣質」,代表個人對自己或他人所具有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特質的一種主觀感受,也說明社會對男性或女性行為舉止上的「期待」與「評價」。例如:男性可能被教育成應具備陽剛氣質,而社會中的人亦用如此的標準來審視男性,認為男性則須具備陽剛氣質,若無,則期望其修改。
參考書目
註1: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2009三版)。
註2:Craig Calhoun/Donald Light/ Suzanne Keller原著,林瑞穗編譯,《社會學概論》,(臺北市:麥格羅希爾,2004)。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