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瘂弦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瘂弦


教育Wiki

  瘂弦,民國二十一年生(1932年-),本名王慶麟,祖籍河南省南陽縣,台灣著名詩人,「創世紀金三角」之一,被喻為「詩儒」。

目錄

生平

  1949在湖南參加國民黨軍隊,並隨國民黨到台灣;1953年進入復興崗學院影劇系,翌年畢業,被分配到左營海軍廣播電台工作。同年(1954年)與張默和洛夫創立「創世紀詩社」,發行《創世紀》詩刊,被稱為「創世紀金三角」。

  1962年任教於復興崗學院,講授「中國戲劇史」及「藝術概論」。1966年以少校軍銜退伍,並應美國國務院之邀,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寫作計畫」訪問兩年;回國後任《幼獅文藝》主編,帶動文藝風氣。

  1976年再度赴美進修,獲威斯康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次年起擔任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達二十一年之久。 退休前職位為幼獅文化公司期刊部總編輯、聯合報副總編輯兼副刊主任;現已移居加拿大。

  2001年擔任臺灣華東大學中文系駐校作家。 瘂弦於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應香港浸會大學之邀,參與「國際作家工作坊」(International Writers' Workshop),並擔任駐校作家三個月。 

文學創作

  瘂弦的作品充滿了超現實主義的色彩,常給人出位的想像。

  此外,瘂弦的詩具有如民謠般的音樂性,風格生動活潑;並且用戲劇式的觀點和短篇小說的技巧,體現小人物的悲苦及自我嘲弄,從細節提煉戲劇情境,使得短短的詩也能具有戲劇效果。

  在美麗的語言之下,瘂弦的詩作蘊含了『對命運蒼茫的感懷,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對許多社會現象的反諷』。亦有人稱瘂弦「是中國詩壇的一個奇觀」,因為,從他發表第一首詩〈我是一杓靜美的小花朵〉,到他的最後一首詩,之間僅僅只有十二年。對此,瘂弦笑稱自己是「死火山」,亦自謙自己是「失敗的作家」。但是詩才雖已消拭,詩心尚在,因此他熱衷的投入編輯工作,願自己是一個成功的編輯,讓更多年輕的活火山在文學界洶湧噴發。

  瘂弦的詩觀具有濃厚歷史意識。他曾表示:『一個好的詩人可以抒小我之情,而大的詩人可以抒大我之情,而大我之情就是一種歷史思維。甚至到更高的時候,他可以抒無我之情,這就上升到宗教和玄學的層次。詩是以有限來象徵無限,雖然幾句話,卻又歷史的意義在裡面。所以詩的承載量是很大的,可以有史詩的比重。』

  瘂弦新詩創作生涯雖短,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扣動人心的傳世之作。所以儘管他30多年未曾發表詩作,他在中國新詩詩壇上的地位從未動搖。他僅以一本詩集流傳於世,堪稱是台灣詩壇獨特且驚怪的現象。

作品列表

  著有詩集《深淵》,改版後更名為《瘂弦詩集》。

主要著作篇目查詢系統--「台灣作家作品資料庫

1959年 詩集 《苦苓林的一夜》 香港國際圖書

1960年 詩集 《瘂弦詩抄》 創世紀

1968年 詩集 《鹽》(Salt) 美國愛荷華大學 

1968年 詩集 《深淵》 眾人

1971年 詩集 《深淵》(增訂本) 晨鐘

1977年 詩集 《瘂弦自選集》 黎明

1981年 詩集 《瘂弦詩集》 洪範 

1981年 論述 《中國新詩研究》 洪範

1983年 論述 《青年筆陣──台灣青年文藝運動小史》 幼獅

2004年 論述 《聚散花序一集》 洪範

2004年 論述 《聚散花序二集》 洪範

2006年 詩集 《弦外之音》(連光盤) 聯經

評論

《中國十大詩人選集》:『瘂弦詩有其戲劇性與思想性;有鄉土性與世界性;有生之為生的詮釋,死之為死的哲學。甜是語言,苦是精神;既矛盾又和諧的統一體,透過完美獨特的意象把詩轉化為溫柔又具震撼的戀歌。』

獲獎紀錄

藍星詩獎

青年文藝獎

香港好望角詩獎

全國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文學類)

全國話劇最佳男演員(1965年度)

金鼎獎

五四文學獎

東元獎(文學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