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療育服務理念
教育Wiki
療育服務理念(Intervention service concept)
目錄 |
療育服務理念可說是吾人在提供療育服務所依據的療育哲學。療育服務理念不僅是服務方案設計的基礎,同時它對其他療育服務的要素,也具有指引的作用。
若就現行常見的療育服務理念加以歸類,大致可區分為醫療模式(medicalmodel)與教育模式(edu-cationalmodel)兩種。其中教育模式又因其對兒童發展與療育哲學、理論、及信念的不同,而可再類分為六種(Linder, 1983)。這六種教育模式分別是兒童發展模式(ChildDevelopmentModel)、蒙臺梭利模式(Montessori Model)、認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應用行為分析模式(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 Model)、活動本位模式(Activity-BasedModel)、及生態模式(EcologicalModel)。以下將 對醫療模式和六種教育模式,分別做扼要的討論:
- 一、醫療模式
對多數特殊幼兒而言,醫療介入往往是最早被做的。這些醫療介入可能是針對子宮內的胎兒、發生在產房、或出生後不久在新生兒的加護病房。醫療模式的特色,是有醫師及相關專業人員如護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技術人員等,所組成的團隊之參與。在處理高危險、身心障礙、或重症新生兒的問題時,大多數醫療團隊也將社工人員納入。醫療模式的運用多有醫學研究為基礎。醫療模式的特色尚包括採取階層的決策(由負責的醫師)、行動快速、高科技、專業術語、以及對嬰兒的狀況和進展持續的監控與蒐集資料。醫療模式特別適用於醫療院所和涉及生或死的場合。在那些環境以及在那些場合,由最內行的人員負責,並迅速採取行動,而不必經歷冗長的團隊處理過程,是極端重要的。然而,純粹的醫療模式卻較不適用於教育取向的早期療育方案。因為階層的決策,以及團隊處理過程與諮詢工作的欠缺,會導致療育計畫的不完整,而無法反映家庭要解決的優先事項,且過度強調治療,但當特殊幼兒仍須停留於殘障狀況時,也會導致其家人的幻想破滅與精疲力盡。因此,醫療與教育團隊的共同合作,或能營造一個支持特殊幼兒與其家庭需求的結盟關係。
- 二、兒童發展模式
兒童發展模式(Ackerman&Moore,1976)或正常發展模式(Nor-mal Developmental Model; Anastasiow, 1978)是根據兒童當他們在發展上準備好去學習時,則將會自然地發展與學習這樣的信念。依照這樣的論點,療育人員的角色是比較被動的。他們的角色是去準備 與提供發展上合適的材料,但並不干預。學習環境通常是以設置諸如「家事角落」、「圖書角落」、以及充滿吸引人、兒童尺寸的材料之繪畫區等活動區塊為特色,而由兒童自行選擇他們想花時間去活動的區域。多年來,此一模式多被認為並不適合較重度與普遍性障礙的兒童。然而,最近對身心障礙兒童融入與其他同年齡兒童的環境,諸如遊戲團體、家庭日托、幼兒園等之強調,已導致重新考慮兒童發展模式的價值。
- 三、蒙臺梭利模式
此一模式是由MariaMontessori(1964)所發展出來,有時亦被稱為感覺認知模式(Sensory Cognitive Model)。它所依據的信念,是在一個安排良好的環境,兒童將自然會學習。在此一模式,教師扮演催化者的角色,並細心觀察兒童,以決定他們對較困難之作業的準備度。在這個模式中,教室的安排係透過各種逐漸增加複雜度的材料而構成,且當兒童接觸這些材料時,係以他們自己的速度而學習。蒙臺梭利模式被發現在諸如一般語言智力、知覺動作表現、及對作業的專注等許多方面,具有正面的效果(Chatlin-McNichols,1981)。不過,最近針對此一模式,在身心障礙幼兒的療育成效,所做的研究似乎不多。
- 四、認知模式
認知互動或認知發展模式是一種包括JohnDewey、SusanIsaacs、Erik Erikson、Anna Freud、Jean Piaget等許多知名教育與心理學者觀念的融合。此一模式重視兒童與環境、以及兒童的遺傳因素與成熟之間的互動關係。此一模式一般將環境安排成活動或學習中心,在那兒有形形色色的遊戲和學習機會可供參與。兒童的成熟透過操作 的活動和持續語言的互動,而獲得增進,其重點是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教師扮演積極的角色,去鼓勵兒童嘗試新的事物,並探詢兒童的經驗,但他們並不介入去避免兒童的失敗。因為失敗被視為重要的學習面向,並且也被視為激勵學習的因素。由於這個模式重視認知和語言的發展,以及它接納不同表現程度之兒童的能力,因此常被用於融合身心障礙兒童的學前教育方案。
- 五、應用行為分析模式
在身心障礙兒童的教育方案中,最常被用到的療育模式之一,即是應用行為分析模式,或相關的精準教學模式(PrecisionTeachingModel)。依據行為心理學的原理,這個模式具有高度結構與組織的特性,而強調行為的明確與資料的蒐集。在行為模式中,特定的行為被做為改變的標的,並採用示範、提示、消弱、連續訓練步驟、逐步修正、連續接近的增強等方法加以教導。運用此模式時,成功的表現標準須加設定,而資料蒐集是監控兒童進步情形的例行工作。當兒童已熟練了習得的行為,則持續提供練習的機會,以確保習得的行為能夠保留下來,而不致遺忘。此模式強調,所有兒童不管其障礙程度為何皆能學習,而運用本模式也確實產生過許多對重度障礙兒童的學習具有成效的例子,因此它的廣泛受到重視,不是沒有道理的。
- 六、活動本位模式
活動本位模式目前在早期療育或特殊幼兒教育領域,似已受到普遍的注意。此一模式係以發展性學習模式(developmentallearningmodel)為基礎(Klein&Campbell,1991)。它吸收了Piaget、Dewey& Vygotsky的理論後,活動本位模式有以下三個基本論題:直接的與較大的社會文化環境兩者的影響和互動。 由學習者主動參與的需要。藉讓兒童從事功能性及有意義的活動,以增進其學習。採取這種療育模式,兒童個人的目標與學習結果係和自然發生的活動相結合。而這些活動可能是由兒童引發或療育人員刻意安排的。正因為如此,它也是一個高度的互動模式(transactional model)。在此一模式中,自然發生的事情被用作先行事件或後果,以協助兒童發展功能性與較高層次的認知能力。因此,就這一點而言,它可顯現出是借用了行為的觀點。為確保兒童是在進步,療育工作即和課程本位評量(curriculum-basedassessment)相結合,且提供一系列的活動,讓兒童有機會練習他們正學習的東西。
- 七、生態模式
在最近這段時間,許多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的療育方案,已採用了生態或功能模式(Functional Model)。雖然這個模式是從輔導較大的學生而來,它仍可部分被運用於發展障礙的幼兒。此一模式係根據有關重度障礙者以下的幾個前提:他們在類化與運用舊有學習,以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嚴重受限。他們學習的速率遠慢於非障礙同儕。教育應著重在他們目前和未來,有效表現功能所需要的那些技能。因而,本模式的課程係以會增進學生自立與生活品質的技能,如日常生活技能、職業技能、休閒技能、溝通技能、以及和非殘障同儕的互動能力為依據。至於教學活動,則安排在將用到這些技能的場所進行。各種直接教學的技術與示範被用以教導必要的技能。雖然這個模式對從小學到成人的許多重度身心障礙學生,提供了革命性的教學途徑,不過它對幼兒的成效則較少引人注目。此一模式對幼兒的影響變小,似不難理解,因為一般嬰幼兒課程著重的許多基本的發展指標(developmentalmilestones),就當時的年齡而言, 皆屬功能性技能。然而,當身心障礙或具身心障礙危險的嬰幼兒早期療育方案要變得更細膩精緻時,功能性(functionality)就會逐漸成為一個更重要的效標。從上述介紹的各種早期療育模式,吾人可知特殊幼兒療育模式的選擇性是相當多樣化的。不過到底會選擇甚麼療育模式,似乎和療育人員對兒童發展、身心障礙與危險狀況、特殊幼兒與家庭需求等的瞭解、以及和彼等個人的能力、價值觀、與偏見有密切的關係。就通行早期療育的作法,人們常會將各種療育模式的服務理念混合運用,以汲取各種不同模式的優點,而發揮最大的療育效果。一旦療育人員確定了他們療育服務的理念後,就須將他們的理念清楚地和所有工作人員與有關的家庭分享和溝通,以期在所有療育過程貫徹這些療育服務理念。
中文關鍵字:療育服務理念
英文關鍵字:Intervention service concept
何華國著。特殊幼兒早期療育,頁141-146。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相關教學資源請參考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