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白先勇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白先勇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白先勇,生於一九三七年,廣西桂林人。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從小在戰火的顛沛中成長,一九四四年逃難到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一九四九年再遷居香港,一九五二年來臺與父母團聚,入台大外文系就讀。一九六三年赴美留學、定居,獲取「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一九六五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於一九九四年退休。一九九七年學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其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創作歷程:

白先勇在就讀台大外文系時創作活躍,時逢台灣文壇60年代的一個轉折點,他受老師夏濟安的啟發,在弱冠之年就與同儕創辦了深具影響力的《現代文學》雜誌,為當時呈現一片文化沙漠的台灣帶入西方的現代義思潮,加以發揚。他的文學創作,也善於刻畫時代變革、新舊價值交替與中西文化衝擊下的人物心理,富有歷史興衰與人世滄桑之感。在文化懷鄉之餘,亦對臺灣風土人情有所著墨,帶有現代主義的技巧與寫實主義的精神,融合中國傳統文學的語言原素與西方當代的文學技法,創造獨樹一格的文字風格,形塑了新的美學典範。

創作風格:

白先勇的創作深受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他們要求創造自我的新風格,著重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注重技巧的應用,如時間的濃縮、拉長,他善於把一個很長的時間濃縮在一個時空中,也善於運用場景的跳接(蒙太奇手法)、象徵的筆法,更特別的是「人物內心獨白」與「意識流」的運用,深入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試圖捕捉人物內心萬變的情感。

著作:

代表作《臺北人》,另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後收錄於《白先勇作品集》。


責任編輯:謝靜雯

資料來源: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ct101/speech-3.html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