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白靈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白靈


教育Wiki

生平

  詩人白靈。本名莊祖煌,原籍福建惠安,生於台北萬華,讀的是工科,喜歡的是文學藝術﹒現任台北科技大學副教授。擔任過草根詩刊主編、耕莘青年寫作會值年常務理事、[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詩卷編委,並創辦 [詩的聲光],近年與詩友合組[台灣詩學季刊社],擔任過五年的主編。 作品曾獲中國時報敘事詩首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中央日報百萬徵文獎、中華文學獎散文第二名、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等獎項。


觀點

  白靈認為寫詩最好的方式就是要「活在感覺中」,唯有如此才能去感覺詩的味道。詩與非詩的差異往往就在一二個字之間,什麼樣的文字有詩味?端看那字裡行間,能不能令讀者產生意在言外的感覺?寫詩的時候,要思考怎樣用字遣詞才能傳達出詩味來。最根本的問題,是來自人性的體驗,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既虛又實便是詩」。

  作夢就像詩,夢境很真實,但夢醒了卻是一場空,符合了前面所說的詩的定義:「既虛又實便是詩」。可是短詩的意境和長詩又不一樣,短詩重在意象的精鍊和文字的凝縮,能夠以最短的文字表達一個特殊的意境,或是弦外之音,便是好詩。長詩就有所不同了,長詩裡頭想要表達的東西是思想,在意象的經營上比較繁複,需要有好的形式來串連作品的中心思想。

  詩可以自娛娛人,也可以寄託心志。不管是何種文體,都沒辦法像寫詩一樣,每完成一首詩都能完成一個自己,因為詩是反覆讀的,在文學上和其它的文類是不一樣的。就完成自我而言,自己的生命能夠在詩句上停留,是一種美。當然音樂和繪畫也可以,但詩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詩的完成本身就是一個完成自我的過程。

  就一個讀者來說,也是一種幫助,讀者好像得到一個藝術品,好的詩可以放在在腦中,音樂必須放出來聽才能感受得到,而畫則必須掛起來方能欣賞,這兩種藝術都佔有一定空間。而詩隨時都在腦中,只要記得住,就能享受詩的意境。


==著作==  

◎詩集

後裔(一九七九年)

大黃河(一九八六年)

沒有一朵雲需要國界(一九九七年)

五行詩(2000年)

愛與死的間隙(2000年)

白靈世紀詩選(2000年)


◎散文集

給夢一把梯子(五四)

白靈散文集(河童)


◎詩論集

一首詩的誕生(九歌

煙火與噴泉(三民)

一首詩的誘惑(河童)


◎編

[八十四年詩選]、[可愛小詩選]、[八十七年詩選]、 [新詩二十家]等。



責任編輯:張嘉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