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教育Wiki

目的游離評價(goal-free)

目的游離評價是斯克里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病而提出來的。他認為,評價者應該注意的是課程計畫的實際效應,而不是其預期效應,即原先確定的目標。在他看來,目標評價模式指考慮到預期效應,忽略了非預期的效應(或稱為「副效應」、「第二效應」)。他注意到,有些課程計畫以典型的方式來實現其目標,同時也帶來了某些極為有害的副效應;有些課程計畫在達到預期結果方面效果不佳,但也帶來了重要的非預期的結果。所以,他斷定,根據預定的目標來評價,不僅沒有必要,而且很可能是有害的。因為這會使評價者授課程目標的限制,大大縮小評價的範圍,從而削弱評價的意義。
斯克里文主張採用目的游離評價的方式,即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畫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畫實際的結果」上來。評價者不應受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影響。儘管這些目標在編制課程時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適宜作為評價的準則。因為評價者要收集有關課程計畫實際結果的各種信息,不管這些結果是預期的還是非預期的,也不管這些結果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只有這樣才能對課程計畫做出準確的判斷。評價的指向不應該只是課程計畫滿足目標的程度,而且更應該考慮課程計畫滿足實際需要的程度。然而,目的游離評價也遭受到不少人的批評。主要問題是,如果在評價中把目標擱在一邊去尋找各種實際結果,結果很可能顧此失彼,背離評價的主要目標。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目的游離評價
英文關鍵字:goal-free
參考資料
施良方著。課程理論,1999年初版,頁190-192,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