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破窗效應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破窗效應


教育Wiki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James Q.Wilson及George L.Kelling提出,刊於《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題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以一棟有少許破窗的房子為例,如果那些窗戶不被修理好,很有可能將會有破壞者打碎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房子內,如果發現無人則佔用那裡,也許就住下來或者在室內放火。又可以想像一條人行道,有些垃圾堆積起來,不久就會有更多垃圾堆積。最終人們甚至開始丟下許多家庭垃圾。因此破窗理論強調著力打擊罪行,以「零容忍」的態度面對罪案。

階段


此理論描述了社區失序的五個階段。

  • 第一階段:社區開始出現失序的情形,部分居民遷出社區。
  • 第二階段:未能遷離社區的居民因擔心自身安全,對區內的事務漠不關心。
  • 第三階段:地區的監察力下降,社區的治安進一步惡化。
  • 第四階段:區內更多的居民遷走,仍然留在區內的居民則更加退縮,減少外出時間。
  • 第五階段:外來的犯罪份子入侵社區,令犯罪數字持續上升。
預防


  就上述社區失序的情況,Kelling與另一學者Coles於1996年提出「修補破窗」。他們認為執法者應緊密留意及控制高危群組,儘早識別高危險份子,另外要保護守法的青少年,同時要促進居民參與維持公眾治安及協調社區內不同的團體處理治安問題。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