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學習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社會學習論


教育Wiki

班杜拉(Albert Bandura)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社會學習論由極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修正者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 )提出,融合部分認知心理學觀點.班杜拉屬於新行為主義(neobehaviorism)者。(註1)

目錄

(一)強化並非構成學習的必要條件

不同於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在操作條件學習理論中強調強化是構成必要條件,班杜拉不再視強化為加強刺激-反映之間連結的必要因素,只將之作為個體對於環境認知的一種訊息,重視個體學習時的自主性。(註2)

(二)學習來自於觀察與模仿

社會學習論提出個體的行為在社會情境下會受到他人的影響。班杜拉提出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及模仿(modeling)之概念描述。觀察學習係指個體以旁觀者角度觀察他人行為即可學習。例如:教育上經常舉辦的示範教學、觀摩教學以及教學演示等措施。模仿係指個體由社會情境中的個人或團體行為作為觀察學習之歷程。

(三)模仿學習有不同的方式

學習者藉由觀察學提對他人進行模仿的形式,依據學習當下的心理狀態與學習成效不同可分為以下四種方式。

直接模仿(direct modeling)

直接模仿是一種最簡單的模仿方式。人類生活中的基本社會技能,多半是藉由直接模仿來的。例如:幼兒學習使用筷子吃飯。

綜合模仿(synthesized modeling)

綜合模仿是一種複雜的模仿學習方式。學習者經歷模仿歷程而學得的行為,未必直接得自楷模一個人,而是綜合多次所見而形成自己的行為。例如:某幼兒先是觀察到電工踩在高蹬上修理電燈,後來又看到母親踩在高蹬上擦窗戶,他就可能綜合所見學到踩在高蹬上取下放置書架頂端的故事書。

象徵模仿(symbolic modeling)

象徵模仿是指學習者對楷模人物所模仿者,不是他具體的行為,而是其性格或其行為所代表的意義。例如:電影、電視、兒童故事中所描述的偶像型人物,在他們行為背後所隱示的勇敢、智慧、正義等性格。

抽象模仿(abstract modeling)

抽象模仿是指學習者觀察學習所學到的是抽象的原則,而非具體行為。例如:算術解題時,學生從教師對例題的講解中,學到解題原則。

(四)模仿學習非機械式反映

斯金納認為學習是一種機械式的反應,而班杜拉並不認同,他強調在即便觀察同樣的情境,依照個別認知判斷的中介作用後,個體反映議會有所不同。

(五)最能引起兒童模仿的楷模

依據班杜拉的觀察,他認為以下四類是兒童較為傾向模仿的對象。

1. 兒童喜歡模仿心目中最重要之人

2. 兒童喜歡模仿與其同性別的人

3. 兒童喜歡模仿曾獲得榮譽或出身較高之兒童的行為

4. 同年齡社會階層相近的兒童相互模仿

(六)觀察學習四階段歷程

1. 注意階段(attentional phase)

只在觀察學習時,個體必須注意楷模所表現行為的特徵,並了解該行為所含的意義。否則無從經由模仿而成為自己的行為。

2. 保持階段(retention phase)

指個體觀察到楷模該項行為之後,必須將觀察所見轉換為象徵性的心像,或表徵性的語言符號,方始可以保留在記憶中。

3. 再生階段(reproduction phase)

指個體對楷模的行為表現觀察後,納入記憶,其後再就記憶所及,將楷模的行為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來。

4. 動機階段(motivational phase)

指個體不僅經由觀察模仿從楷模身上學到行為,而且願意在適當的時機將學得的行為表現出來。

社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

1.學生自律行為的養成

2.自律行為養成的心理歷程

(1)自我觀察:指個人對自己所作所為的觀察。

(2)自我評價:指個人經由自我觀察後,按照自己所訂的行為標評判自己的行為。

(3)自我強化:指個人按照自訂標準評判過自己行為之後,在心理上對自己所做的獎勵或懲罰。

參考書目

註1: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註2: 班杜拉(1977),周曉虹譯,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 : 桂冠。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 社會學習論

英文關鍵字: social Learning theory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