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溝通理論與旨趣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社會溝通理論與旨趣


教育Wiki

社會溝通理論概述

(一)溝通能力:重視文法規則以及語用規則。(二)言詞行動的結構:語言溝通的基本單位式將語句應用於特定情境即所謂言詞行動。包含意思要素與命題要素。言詞行動成功的結構為:1. 互為主體性:溝通雙方必須透過意思要素,建立相互了解、同意的人際關係。2. 命題內容層次:基於意思要素所建立的關係來傳達某些訊息。(三)言詞行動的有效性聲稱:1. 可理解聲稱─言詞的意義是可被理解的2. 真理聲稱─命題的內容是真實的3. 正當聲稱─言詞行動是正當得體的4. 真誠聲稱─說話者的意向是真誠的

人類的三種生活要素及興趣

1. 勞動:行動方式為「工具性行動」,其關注重點在於對世界過程正確的預測及有效的控制,對現象的規律性、齊一性有根深柢固的興趣,此興趣即「技術的興趣」;代表學科為經驗性─分析性學科,方法架構為規則性假設的驗證,輸出的知識形式為知識。2. 語言:行動方式為「溝通行動」,關注對他人的動機、意向的了解,因此對於人類相互了解、相互溝通所根據的共同傳統、共識(互為主體性),具有興趣,及「實踐的興趣」;代表學科為歷史性─驗證性,目標對社會文化現象獲得一種解釋或了解,方法論架構為作品解是,輸出知識為解釋。3. 權力與意識形態:表現在人類的行動上就是一種被有系統地扭曲的溝通方式,這種興趣就是「解放的興趣」;代表學科為批判許向的學婀,目標為反省和批判,包括心理分析、意理批判以及具有反省性、批判性的哲學;方法架構為自我反省,輸出的知識為批判。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