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科教學的建構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社會科教學的建構論


教育Wiki

建構論(Constructivist Theory)是西方近半世紀來新興的一套認識論(epistemology)的主張。它試圖超越傳統西方哲學知識論的兩大派別(即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傳統觀念,並從主觀唯心論和唯物論的對立中折衷出獨立的見解。建構論綜合了認識論、心理論、神經心理論及其他學科的大量研究,例如:發生認識論學者皮亞傑、物理學家薛丁格,對建構論的發展都有一定程度的貢獻。

建構論的基礎,係源自建築和藝術的社群;建構,顧名思義即是建築構造之意。依照Kuhn的理念,不同的社群有「不可共量」的典範存在,因而誤解、誤用、或賦予過高的權威,使力量超出典範的極限,常使始用建構論的研究者必須面對的困擾。不過,在一九九零年以後,教育心理學改革以及文化心理學的發展都使得建構論在詮釋內在心智方面,有著更寬廣的基礎,同時西方文化在最近揭起的反省潮流中,更企圖統整具有東方哲學意味的新文化,譬如大量的引入法國後現代的哲學主張和俄國的社會文化認知等,使得建構論對各種不同的社會因素,能有更多面向的趨近理念。

Fosnot曾指出建構論具有以下的四個基本原則:第一個原則是知識由國去的建構所組成的。他解釋說我們在這客觀世界中建構我們的經驗是透過一種邏輯的架構轉換。第二個原則是建構係經由「同化」(assimilation)和「調適」(accommodation)而來。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社會科、建構論、認識論、同化、調適

英文關鍵字:Social Studies、Constructivist Theory、epistemology、assimilation、accommodation

參考資料

陳國彥博士著。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民國85年3月,頁86-90,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