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認知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社會認知論


教育Wiki

社會認知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進行合作學習研究的學者視Bandura的社會認知論為最貼切的學習理論基礎之一。社會認知論被Robert Glaser譽為是近五十年來對教學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此論點強調社會環境與內在認知活動二者,同時對學習有重大影響力。學習不僅是單一學習者內在概念改變或習得新的認知技能與策略,新學習的產生與鞏固極需社會情境中的同儕互動,尤其是模仿---社會認知論將之視為「學習」的同義詞。
心理學理論致力於描繪人的行為模式,其中有許多理論採取單元決定論來分析行為,例如:行為主義學派主張單一元素---環境---能決定人的行為。一九五O年代,Bamdura提出三元交互決定論,主張個人、行為與環境三者具有交互影響力,其中任意二元素都有相互決定的可能性。所謂個體指的是個人的認知、情感、期望、信念、知覺、目標、意圖、甚至是腦神經的運作等內在心理歷程;環境則泛指所有的外來刺激;行為是個人心理歷程所產生的外在行為。
1.以個體與行為的相互因果關係而言,首先個人心理例成能決定行為;而個人說的話及情緒表達所產生的效應也會成為回饋訊息,因而影響到個人內在的思考與情感。
2.以環境與個體交互決定關係而言,例如個人期望、信念、情緒在發展與修正歷程中必然會受到社會的影響;而具有某些特質的人,在社會環境中常受到由別人表達的不同待遇。
3.以行為與環境的相互因果關係而言,個人的行為會改變環境;如果將一個人限制在某一環境中,則該環境必然會影響個人行為。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社會認知論
英文關鍵字:social cognitive theory
參考資料
孫春在、林珊如著。網路合作學習。2007初版。頁61-62。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