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階層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社會階層化


教育Wiki

目錄

社會階層化

  社會階層化(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指依據某些標準或屬性,將社會區分為若干高低不同層級的歷程和現象,其中任何一個層級為一個階層;通常一個社會體系中,會因個人不同的特質(學歷、收入等)、能力、聲望、權力及影響力等形成較持久的社會階層。社會階層化的結果決定個人的「生活機會」,屬於不同的社會階層,其所代表的最大意義就是生活機會的差異,其中包括死亡(機會)與健康、教育機會的多寡、社會正義的保障等(陳嘉陽,2012)。

社會階層化的主要理論

  社會階層化之理論主在探究社會因何形成階層化,及其形成階層化的歷程和影響因素。有關社會階層化的理論相當多,但在近代仍以衝突論及功能論之影響最大,茲分述如下(引自李文仁,2006):

一、衝突論

  權力和利益的分配結果常使社會形成階層化,這是衝突論最廣為人知的敘述。其中,衝突論主張個人社會階層的高低常受到不同的社經背景、文化資本的優劣、對個人不利的相對剝奪、不平等的階層意識…等的影響,致使個人才能或勤奮程度無法獲得成就彰顯,甚至透過社會階層化,不平等的權力和利益爭奪從中得到合法化,因為權力和利益是社會中的稀有資產,能夠擁有者便具備位居社會高階層的機會,一旦有了高、低階層的區隔,社會便至少有了二種階層,一個是具備較高權力和優勢的領導統治階層;一個便是較少權力和劣勢的被統治階層。

二、功能論

  社會分工的需要因而造成社會必然階層化,亦即社會上需要擁有不同技能與資格的人,去擔負不同的社會位置,此為功能論者之基本主張。而個人社會階層之所以有高低,是因個人的重要性與本身的才能及所需要的訓練程度所致。且在不同的社會階層有不同的報酬、權力及聲望。

中英文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社會階層化

英文關鍵字:social stratification

參考資料

陳嘉陽(2012)。教育概論(上冊),頁198-199。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李文仁(2006)。台灣高教擴張與社會階層化之探究。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