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舉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科舉
詞條名稱:科舉
教育Wiki
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它是為國家舉材的制度,開始於隋代(西元五八一至西元六一七年),經過了唐 宋、元、明、清歷代一千多年的發展,成為各朝代取士用人的正途。
科舉制度在滿清統治中國時的方式是,
目錄 |
秀才考試
每三年舉行二次,又稱「縣試」、「小試」或「童子試」。分為歲試、科試。由各縣級政府主辦。合格者稱為「生員」,習慣上稱為「秀才」。歲試: 逢辰、戌、丑、未年 文武童生並考。科試 逢寅、申、己、亥年,僅限文童生考。
舉人考試
稱為「鄉試」由省級政府在各省省會在秋八月舉辦,三年一科又稱為「乙科」,即為府試,由生員參加,錄取者稱為「舉人」。
會試
會試為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為會試之年該年二月在京師舉行的會試。由舉人參加,錄取後,稱為「貢生」(貢士),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前十名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為「會魁」。貢士再經過「保和殿」覆試,且列等,才有資格參加殿試。殿試又稱「廷試」於四月二十二日舉行。殿試錄取後稱為「進士」。依成績前十名進呈皇帝御覽,欽定名次。進士分為三甲(即三等),即一甲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又稱傳臚),其他七名列入二甲,稱「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稱「賜同進士出身」。考生是不論年齡,全都以「童生」稱之。但分「已冠」(十六歲以上)、「未冠」(十五歲以下)兩個層級出題。
科舉的出題
全部皆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從南宋開始被稱為“四書”,是科舉考試的依據。 漢武帝時設立“五經”,指易、書、詩、禮、春秋。也意味著經學的研究方向只限於大全之內,而不可標新立異之說。在絕對統一的墨守一經之模式之下,士人對諸經的研究被嚴格的限制在朝廷所允許的範圍之內,思想受到禁錮,陳陳相因,毫無生氣。文体主要是八股文。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