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_knowledge)程序記憶(procedural_memory)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_knowledge)程序記憶(procedural_memory)


教育Wiki

目錄

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與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
程序性知識與產生

現代認知心理學家普遍認為知識有兩大類,一類為陳述性知識,另一類是知識是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其為個體並非有意義地提取線索,只能借助於某種作業形式間接推測因而其存在的知識。

程序性知識主要是說明性的存在,是一種個體沒有明確提取線索,因而只能借助某種活動形式間接推測出來的知識,包括啟發、方法、策劃、實踐、程序、常規、策略、技術和竅門等,用以說明「做什麼」和「如何做」。它是關於如何做某事或關於刺激和反應之間聯繫的知識,也是技能或行為程序學習的基礎。例如人們知道如何駕駛汽車,如何使用自動提款機,如何利用網路蒐索目標訊息等。

程序性知識的表徵是「產生式」 (production) ,以「產出」為基礎。產生,實際上可視為一項「條件-行動」的規則,以及一項產生式總是當某些特定條件滿足時才發生的某種行為編擬的程式。產出指條件與動作的聯結,在某一條件下產生某一動作的規則,由條件項「如果」(if)與動作項「那麼」(then)構成。

特徵

程序性知識其特徵有三:

1.屬於「怎樣做」的知識,藉由產生式加以表徵。

2.是一種動態知識,啟動方式是:資訊的變形和操作。

3.在熟悉條件下進行活動所運用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識。


程序性記憶與歷程

在學習過程中,最初以陳述性知識的形式習得,在大量練習後程式性知識具有自動化的特點。學習者掌握的程序性知識,也會促進學習新的陳述性知識。

程序性記憶是對程序性知識的記憶,即「知其所以然」之技能性知識,瞭解「如何做」的記憶。個體可經由充分練習,達到自動化與精緻化的程度,此時可同時從事兩件事而不感到費力,例如一邊開車一邊講手機,而開車時的程序仍然保持自然而流暢,並不因打電話而影響開車。


程序性記憶在初始時是依照程序學習而獲得,但經由精熟之後,記憶的提取能夠自動出現,不須個體刻意按照程序;若刻意在意其中程序反而導致反效果。


程序性記憶一旦建立後則不易忘記。例如小時曾經學騎腳踏車,學會後一直沒機會騎,許多年後突然有機會需要騎車,稍加練習後竟然就會騎了。


參考文獻

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原著)。台北市:遠流。

陳烜之(2007)。認知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