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童乩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童乩


教育Wiki

生根於臺灣民間信仰的職業之一,功能近似於靈媒,常見於廟宇與進香活動。

目錄

稱呼

「童乩」是近代閩南語的口語詞彙,讀作dang-gi。有人推測此名稱是來自南亞語系的越語,在傳統的漢籍文獻中,幾乎找不到「童乩」這個詞,即使是臺灣習稱的「乩童」二字,也要等到19世紀下半葉才見於文獻。然而,這並不代表在這之前就沒有「童乩」存在,傳統的知識份子多以「巫」或「巫覡」來稱呼他們。(註1)

功能

「童乩」被視為神明的代言人,當民眾遭遇災厄病痛,便常常求助於童乩,希望獲得神明指點。問神者在燒香說明來由後,便等候童乩「起童」。一位童乩都有一位法師搭配,在童乩靜靜等待神明附身時,法師便在一旁搖令旗、搖法鈴、唸咒語,祈求神明「降壇」,並且準備待會要永的毛筆、朱墨與金紙。過一陣子,原本低頭不語的童乩忽然躁動起來,時坐時起、口中唸唸有詞,走到神桌前頻拍桌面表示「叩壇」。童乩與法師就位後,問神者開始向童乩請示遭遇到的問題,一般來說,此時童乩說的話是常人無法理解的,須由法師向問神者解釋,之後將符籙與金紙燒化,儀式才算完成。(註2)

除了在廟裡起壇之外,每當神明出巡刈香或回駕回鑾時,童乩都必須跟隨所附身的主神轎輿,替主神傳達給信眾的所有訊息,包括行進路徑的變更或停駐起駕時辰,以及幫人消災解厄。

養成

雖說成為童乩需要挑選或機緣,但來源大致分成三類:一是由「神明挑選」,也就是先天就具備成為童乩的徵狀;二是繼承老乩童的衣缽;三是個人後天受情境影響而「起童」,繼而成為乩童。要成為稱職的乩童並非易事,被挑選中之後還必須經歷閉關受禁的訓練才能成為「熟童」,否則會被淘汰。

長久以來,童乩之術都難以被科學理解,甚至在日治時期也曾被取締禁止,然而童乩的角色與地位並未因此受到影響,依然在民間擔任神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1970年代後,關於臺灣童乩的研究越來越多,不止民俗領域,也有不少醫療與心理學的學者投入研究。(同註1)

參考書目

註1. 林富士,〈醫者或病人──童乩在臺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

註2. 邱德宏,《臺灣凡夫俗子寫真集》,(臺北:聯經,2001初版),頁64~69。

相關閩南語 童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