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管仲
教育Wiki
管仲,名夷吾。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尊為「仲父」,為法家之祖。諡敬。亦稱為「筦子」、「管仲」、「管子」。
在左傳中記載了許多管仲與桓公的對答、他的想法等,從《春秋左傳注》、《左傳紀事本末》和其他如《史記.管晏列傳》及《論語》中可以擬出一個管仲的基本形象。(一)知恩圖報管仲受到鮑叔牙知人讓賢,推薦來輔佐齊桓公,知恩圖報,以自己才幹幫助齊桓公一匡天下。(二)禮義信忠在許多記載桓公與各諸侯會面,與管仲討論時的文獻記錄可以發現,管仲十分重視「禮」的層面,他認為「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 」,因此讓桓公雖受禮遇仍下拜、讓諸侯公尊周天子。在面對楚國時,也以禮和義(周趙王不復)指責,削弱了楚的野心。而在一次桓公與魯會於柯而盟的機會,曹沫要桓公還復魯失地,桓公先是答應又想反悔,管仲告誡桓公「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 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以及對於輔佐的君王的忠心,從當管仲傅公子糾時為了公子糾而欲射殺桓公以及之後輔佐桓公時的盡心盡力可以看出。(三)深思熟慮、 面面俱到管仲的才幹就是立足在其深思熟慮和面面俱到上建立起來的,不論是在討伐國家的選擇或是一步步一匡天下,都是經過縝密的思考做出的決定,以最有利於齊國的方式達到最好的效果。記載中也常記載著桓公的想法,而桓公帶點意氣用事的態度正好可以跟管仲的穩重、深思熟慮做比較。(四)觀察入微最明顯的例子有二,一是老馬識途的例子;二是桓公欲伐衛的記載。前者是屬於生活中注意自身周遭的各種特性變化的實際例子,也是較表層的例子;後者則是屬於觀察「人」的部份,藉由觀察言行舉止來了解對方。由兩個觀察入微的例子可以讓我們看見管仲在政治上不乏精準的觀察力的原因,更了解認同到管仲的成功。(五)知己知彼,通曉心理接續著觀察入微而來就是知己知彼、通曉心理,透過仔細的觀察後而能得到對方的心意、想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於是更透過政治心理的長才,做出適當的反應,使得齊桓公的聲望在各種情境如桓公下拜、割還魯地…下可以水漲船高。(六)有自己的想法從「乃殺子糾于生竇。召忽死之。管仲請囚 」以及「賤不能臨貴、貧不能使富、疏不能制親 」可以清楚看到:管仲請囚是有自身考量的部份,他要保全自身才能實現更重要、使民有利的大仁;而後面提出的三項權力,更是如同孔子所言:「 管仲之賢,不得此三權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齊桓公能一匡天下,管仲是功不可沒。 管仲認為禮、義、廉、恥是國家得以維繫的精神支柱,「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主張「令順民心」,認為「授有德」、「務五谷」、「養桑麻」、「育六畜」,是實現「國安、食足、民富」的主要途徑。子路曾向孔子問管仲是否仁,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另外子貢亦問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從孔子的說法以及本文對於管仲性格和形象的評析之後,對於管仲和其成功輔佐齊桓公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本資料來源為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9402124 丁乃微 〈專書選讀《左傳》:管仲形象研究〉節錄。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洪葉文化,1993。2.《左傳紀事本末》3.《管仲年表》黃金書屋 http://www.angelibrary.com/real/6/020.htm 2008.4.12 am1:30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