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勒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米勒
詞條名稱:米勒
教育Wiki
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西元1814- 1875年)為十九世紀寫實主義的重要代表作家,以描繪農村生活聞名,為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
目錄 |
生平概述
- 米勒於西元1814出生在靠近諾曼第海岸的小農村,家族世代務農,儘管眾人早已發現米勒很小就展現了藝術的鋒芒,卻因為家中的經濟狀況不佳,身為長子的米勒只好辛勤地幫助父親耕田,而無法去學畫,直到十八歲時才一圓學畫的夢想,並於西元1837年 (23歲),獲得瑟堡市的獎學金,前往巴黎深造。米勒首先在印象派畫家戴拉勞西門下學習,在此期間與一位諾曼第的姑娘結婚,然而好景不常,一向發放不穩定的獎學金在第二年期滿,妻子在婚後三年更不幸死亡,米勒迫於生計只好將畫風改變為「洛可可」的形態,創作些裸女、代有華麗資產階級氣息、小型神仙畫,以迎合當時的市場,直至他無意間聽見他人對他的評論——「米勒專畫裸女」,大受打擊的米勒決定貫徹自身的繪畫信念不再為錢創作自己不熱愛的主題,在第二任妻子的支持下,米勒一家於西元1849年搬至生活花費較低的巴比松村,開始描繪他嚮往已久的農村生活。六年後,在米勒的繪畫技巧達到圓熟的境界之際,卻仍有人對他的風格不以為意,直到西元1867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獲得首獎,才讓大多數人信服他的成就。
- 米勒的晚年稱不上安定,甚至因遇上普法戰爭暫時搬離巴比松,最後在1875年與世長辭。
藝術風格
- 米勒的家庭有濃厚的宗教信仰,加以家中務農,因此多以「人物」作為一幅畫的主題,筆下的人物常源於聖經故事或是辛勤工作的農人,反映了他的「神觀」與生活背景。
- 米勒並不像一般畫家一樣刻劃農村生活悠哉、寫意的一面,而是強調農民辛勤工作的面孔、一刻不的閒的辛勞。
重要作品
<播種者>、<拾穗>、<晚鐘>、<牧羊女>
關鍵字
- 中文關鍵字:米勒
- 英文關鍵字:Jean-François Millet
參考資料
- 馮作民/譯 何恭上/編(1996)。西洋繪畫史。臺北:藝術圖書。頁159-161。
- 何政廣(1996)。米勒。臺北:藝術家。
- 相關教學資源請參考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23027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