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精熟教學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精熟教學法


教育Wiki

精熟教學理論源自於心理學之精熟學習的概念。其實際運作,就是教師將教學之目標與條件界定,確立達到何種表現標準為精熟,未達此一標準為未精熟。教師未使學生之學習達到熟練目標,需要將教學內容分成連續性之小單元。精熟教學成功之要素,在於進行補救教學策略。在形成性測試後,藉由教師或精熟小老師,針對未達精熟者之個別缺失,進行相關之補救教學活動以發揮效果。

目錄

理論
1.華虛本(C.W. Washburne)與莫禮生(H.C. Morrison)時期:認為所有教學結果都是在達到”精熟”要求,而不是在”記誦”事實而已,因此教師必須使所有學生對於”單元”都徹底的達到熟練程度才算完成教學任務。其提出的”熟練公式”包含以下步驟:
(1)預測驗
(2)教學
(3)測驗教學結果
(4)修正
(5)教學程序
(6)再教學
(7)再測驗
(8)熟練
2.卡羅(John B. Carroll)學校學習模式理論:”性向”是學習速率之指標而非學習成果之指標。學習某一學科之”性向”可是為學習該科目教材到某一水準所需之”時間量”。卡羅根據此性向觀點,提出學校之學習模式,他相信如果給學習者所需要之學習時間,而學習者也適當地花了相當的時間去學,學習者應該可以獲致某種程度之學習成就。
3.布魯姆(Benjamin S. Bloom)時期:其所提出之精熟學習策略有以下特點:
(1)學習者必須了解學習任務之性質及其學習程序。
(2)教師必須擬定與學習任務有關之特定教學目標。
(3)課程或教材要分成較小的學習單元,並在每一單元結束時給予測驗。
(4)教師應在每一次測驗後對學習者之錯誤及困難給予回饋。
(5)教師必須找出各種方法,來改變某些學生能夠學習之時間。
(6)教師應提供各種替代之學習機會以利學習。
(7)由兩三位學生組成小組,並定期集會一小時以檢討測驗結果,相互幫忙去克服由測驗所發現之困難,則學習者會更努力學習。
貢獻
1.態度與能力之獲得
2.系統化之教學過程
3.注重精熟
4.重視努力
5.承認心理作用之重要
6.單元涵義豐富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精熟教學法
英文關鍵字: Mastery Teaching
參考資料
張添洲/著。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2000年初版,頁294-299。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