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要素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組織要素
教育Wiki
組織要素(organizing elements)
- 原則上課程結構能區分出的要素,即代表課程組織時,就以這些要素為對象來進行組織的工作。預定的結構,潛在的影響了組織工作的進行方向。不過目前課程實施的現況,亦提供我們許多思考的素材,可據以提升課程組織的成效。大體來說,課程組織實的要素即課程選擇的對象,但是組織工作要考慮更多。因此課程組織裡,學生學習內容要素有下列數種:
- 1.知識:用事實、術語及概念所描繪的世界及說明的關係和事件,亦構成了學科課程之大部分。
- 2.認知過程:知識其實以包括了認知過程,但對有些設計者而言,習慣上把知識視為具體、固定與書本上的東西,並且另外列出認知過程。有時人們亦會用結果之知及過程之知來區別。
- 3.技能:許多人易將認知過程亦視為技能與能力,但在此所指稱的技能不是心智上思考的技能,而是手腦並用和四肢身體動作的技能。
- 4.情緒和感性:情緒、情感及各種感性,是人類重要的特質,易為重要的課程內容。
- 5.價值和信念:人們對事情之見解雖屬於之性的一部份,但有時知識和認知過程並不足以說明人們的價值觀、價值判斷及信念。
- 6.意志:今日人們常意志與情感混合為情意領域,又在情意領域處理價值問題。其實意志有其獨特性,意志的鍛鍊在安逸求享樂的社會裡,更有其重要的教育價值。
- 7.習慣、氣質與道德:當代的心理學及課程和教學原理較少討論習慣與氣質,而偏重其他更細緻的認知技能、動作技能以及情意等。從整體及鉅觀角度視之,人們受教育除了培養對知識的理解及價值的判斷外,養成良好習慣、氣質與道德亦是一種受教育的目的。
關鍵字
- 中文關鍵字:組織要素
- 英文關鍵字:organizing elements
參考資料
- 黃光雄、楊龍立著。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2000年初版,頁204-205,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