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結構行動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結構行動論


教育Wiki

結構行動論由紀登斯提出:(一)時空的概念所有社會行動都坐落在時間、空間與結構三個向度上,紀登斯發展出區域化的主張。依紀登斯之見,時空的固定就是社會的固定,當所有人習慣在某個時候、某些區域、做某些事時,制度已然成立。(二)權力的概念權力與行動有關,其次,權力不必然會造成壓迫,有時可以促成自由。權力一方面是事物得以完成的媒介,表現在結構面為宰製,但不是控制,是社會互動中,主體或群體間自主與依賴的規律化關係。(三)行動的概念行動是持續性的歷程,行動網舞會造成意料外的結果,而意料外的結果可能會變成下一次行動未覺知的條件。(四)主體的概念行動指主體的活動,不能脫離主體而說明,因為行動並非移動,它代表主體對客觀世界的介入與干預。為了將主體與行動作連結,我們必須跟隨結構主義將主體去中心化的腳步,重新考究主體的概念。紀登斯認為人皆有「認識力」與「能動力」。「認識力」指主體對自己、他人與社會環境所覺知與了解;「能動力」指主體具有改變事物及採用不同行動方案的力量。(五)結構的概念結構為規則與資源的集合,存在主體的記憶刻痕中,只有在主體援用時才會出現,他們是虛實的存在,具有中介的特性,可以產生不同的組合,讓主體在時空中,維持、改變或創作社會關係。1. 規則:典章制度或社會風俗,提供主體對應的範本,具有詮釋性(用於意義的溝通)與規範性(有關權利與義務)。2. 資源:主體的能動力需要資源,有關人之管理的權威性資源與對物之利用的配置性資源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