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經營基礎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經營基礎


教育Wiki

經營基礎(Classroom management foundation)

目錄

定義

教師在班級經營過程中,必須先考量與班級經營有關的因素與議題,才能針對問題,提出有效的方案,使班級經營活動更順利,降低影響班級經營的因素,設計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

內容說明
(一)認識學校與社區的發展與歷史

每所學校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傳統、情境脈絡及發展的特色。班級經營的規劃與設計,必須配合學校的過去歷史、現在特色與未來的發展,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瞭解學校的過去歷史與發展,才能掌握學校的發展特色,認識過去的歷史中有哪些輝煌的紀錄,有哪些重要的事件足以引以為戒,才不會重蹈覆轍。其次,每個社區都有其與眾不同之處,瞭解社區的成長與特色,才能有效掌握社區民眾對學校發展的期望,作為班級經營的參考。如此,班級經營的運作不但能和學校的發展配合,同時也能掌握社區的特色,將外界對學校可能產生的干擾降至最低,化阻力為助力。社區與學校發展的瞭解,有助於教師在班級經營之前作整體性的規劃,並且依據對學校與社區的瞭解,擬定有效的策略。教師如果對學校與社區的發展歷史不甚瞭解,容易因誤解而形成班級經營方面的阻礙。

(二) 熟悉學校各單位的措施

學校的行政運作有固定的軌跡可循,行政人員的決策有其不同的考量,行政方面的執行,最後會落在教師身上。因此,教師在班級經營過程中,對於學校的行政運作及各單位的措施要有相當程度的瞭解;甚至將學校的行政運作及各單位的措施,視之為班級經營的一部分。如此,在班級經營時才不會與學校的行政運作背道而馳,產生不必要的阻力和困擾,讓學校行政人員感到無可奈何,教師的班級經營也受到不同的干擾,並且因為彼此之間的失調而抵銷二者的努力。一般而言,學校的行政運作是支援教師教學活動,所以教學活動的實施必須瞭解行政運作,尤其是資源方面的整合運用,教師有效運用各種行政資源,才能強化教學效果,使班級經營更順暢。

(三)充分瞭解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班級組成的重要份子。班級經營的成敗關鍵在於學生行為的表現。因而,教師在班級中能否掌握學生,充分瞭解學生,遂成為班級經營的要件。教師對於學生的特質、身心發展狀況、學習方面的經驗、起點行為、學習興趣、成熟狀態、學習能力、特殊才能等是否深入地瞭解,尤其是來自不同社經地位與文化背景的學生,其特有的族群表徵與文化特性往往使教師在面對學 生時束手無策,不知如何加以因應。所以,有效的班級經營要以瞭解學生為要項,瞭解學生才能掌握學生,掌握學生才能管理學生,是班級經營不可顛滅的道理。教師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性,如果能深入瞭解並加以運用的話,相信在班級生活中,可以隨時有效地掌握學生的動態,針對學生的需要給予各種的關懷和指導。

(四)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班級是教師、學生與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教師與學生互動關係的建立是良好班級經營的先決條件。師生良好關係的建立有助於班級經營活動的推展。教師如果平日與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讓學生感受到相當的溫暖與被接納的情懷,則學生勢必將教師視為傾訴的對象,心理上有什麼困惑,生活上遇到什麼困難,就會主動向教師提出並共同分享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如此,教師得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動態,對學生的行為瞭若指掌,不但有助於班級經營,同時可以掌握先機,減少不必要的困擾。在班級生活中,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專業關係,不但有助於學生對教師專業的瞭解,同時可以隨時提供教師有關學生的各方面訊息。

(五) 良好的親師溝通

近幾年來,由於民智大開、教育普及,家長的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在此種情況之下,家長的角色從以往的「教育上的無知」轉而成為「教育上的參與者」。此種轉變不僅代表學校教育系統由傳統的封閉型態,轉型為開放型態,同時也由教育人員決策學校教育活動的現象,轉而為眾人決策教育活動的趨勢。因此,教師有權利也有義務讓家長走進教師的教學中,參與教師的班級經營活動。同時,也讓家長透過教育參與,瞭解學校教師的教學活動、班級經營 的歷程及教師的教育理念。因此,良好的親師溝通過程中,讓家長瞭解學校教師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的要求、教室中的作息、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教師的教學風格、希望家長配合的地方等,同時也讓教師瞭解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學生的家庭生活狀況、學生的家庭教育等。透過班級親師溝通,學校教師可以和家長取得教育上的共識,有助於學校教育的推展。有了良好的親師溝通,可以化解彼此之間的芥蒂,縮短教育專業與實務之間的差距。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經營基礎

英文關鍵字:Classroom management foundation

參考資料

林進材/著。班級經營,頁11-14。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