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維果斯基的社會歷史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維果斯基的社會歷史論


教育Wiki

目錄

定義

維果斯基的社會歷史論強調,人類高層次的心智發展源自歷史文化的傳承及個人的社會經驗。其論點堪為教育理論基礎者有二:(1)符號化(symbolization)與認知的同步發展;(2)人際間社會性的互動對於簡單心智能力轉趨複雜的貢獻。首先,維果斯斯主張人類符號化賦予符號(包含語文或非語文)意義的過程是心智成長與思維精進的主要機制。

內容說明

以使用語言文字的程度來看,兒童認知發展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個階段:1.非語文期:未能使用制式的語言文字符號來表達意念,如利用哭笑等有意義的聲音來表達好惡等意念;又或是舉手指向遠方玩具表示尋求成人援助以取得該玩具。

2.指標性語文期:使用的語言符號被歸納認知思考的結構。此一時期的語文具有標示(labeling)的功能,用以連結外界具體的事物,例如以動物園一詞表示許多不同種類的動物供全家出遊的地方。此時期的兒童在使用正確語詞字句與文法時未必能精準地理解其中真正含意,也無法判斷語意的正確與否。但是他們已經能使用語言來導引注意力的焦點,使語言與行動同步進行,且藉由抽象的語文來激發抽象的思考。

3.外在語文主導期:運用環境中的語言文字符號來引導自身行為,並解決面臨的困境。如使用手指計數來了解某物品的數量以比較大小,或是計畫進一步的分配給友人。

4.語文內化期:外在的語言文字可有可無,其所衍生出來的內在語文卻充做輔助性的刺激,可供個體有系統地掌握長期記憶中的訊息,以進行抽象化的概念理解與邏輯性的關係推演。

依照維氏的見解,社會文化不僅以其內涵規範了人類認知的高下層次,也是促進心智能力升級的動力。其中後者與課程和教學直接相關的是「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意指個體在與他人互動─包括接受能力較高的成人之協助引導或是與同儕對話互動─激發下所表現出來的、高於他獨自工作的能力差距。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維果斯基、社會歷史論

英文關鍵字:Leb S. Vygotsky、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參考書目

黃光雄/主編。教育導論,2003年9月。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