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網路探究式教學法
教育Wiki
網路探究式教學法(WebQuest)教學模式
網路探究式教學法(WebQuest),是一種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教學模式,於1995年,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Bernie Dodge與Tom March兩位教授首先提出WebQuest的概念,是一套利用網路資源,協助學生自主探究以解決問題的學習模式,其目的是為了整學習策略與應用網路資源,規劃探究導向的教學活動(inquiry-oriented activity),包含六個主要要素:1. 簡介(Introduction):目的是為了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情境引導的介紹。可透過文字、圖片或是情境的安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亦可使用一件與學生生活相關之議題,作為情境的引導,使其產生高度的興趣。2. 任務(Task):學習任務的描述。任務的重點在於呈現學習者應該要去做什麼,特別是整個學習活動應該達到的最高水準。依據Dodge(2002)的分類,包含有十二種任務區分,由易至難分別為:複述任務(Retelling Tasks)、編輯任務(Compilation Task)、神秘任務(Mystery Tasks )、設計任務(Design Tasks)、創作產品任務(Creative Product Tasks)、公眾輿論建立任務(Consensus Building Tasks)、說服任務(Persuasion Tasks)、自我知識任務(Self-Knowledge Tasks)、分析任務(Analytical Tasks)、判斷任務(Judgment Tasks)、科學性任務(Scientific Tasks)。3. 過程(Process):執行學習任務過程的安排與指引。利用點條列式的方法,告知學生於活動過程中應完成的步驟,且每一步驟都應有清晰的指導說明。4. 資源(Resources):有關此次主題與學習任務可用到的網站連結或其他資源列表。教師需對使用的網路資源進行篩選,提供學生完成任務時所使用的網路連結,其目的是為避免學生盲目地漫遊、留連不必要的網路空間而分心。5. 評量(Evaluation):描述達成任務的要求與評分方式。教師必須具體告知學生評分的標準及評分方式,除此之外,評量的方式為配合不同的任務,可採不同形式進行評分,例如:書面報告、多媒體創作。6. 結論(Conclusion):說明完成本次學習的意義,並可以提出新問題或補充連結,提供延伸加廣學習的機會。經由教師的引導反思活動,提示學生已經習得什麼,並鼓勵學生將此次的探究擴展至其他的學習領域。
參考資料:楊凱翔(2012)。探究WebQuest教學模式的發展與未來方向。國民教育,52(3)80-88。鄭詩穎。WebQuest教學模式。2013年,5月12日,取自:http://web.cjjh.tc.edu.tw/~sciedu95/materials/webquest/webquest.htm。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