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素的實在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羅素的實在論
教育Wiki
羅素的實在論
- 邏輯的原子主義
-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羅素的思想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新實在論階段與邏輯構造主義階段。前者指他與摩爾強調外界實在、外在關係說,認為外界的事物有其獨立實在性,它們的存在不依於人的意識。他們即基於這種認識,建立實在論以致新實在論的觀點。後者有構造論的傾向,以已知的實體或存在物的構造替代推導出來的實體的推論。在羅素來說,他承接英國的經驗主義的傳統,認為是藉由無量數的原子構成,這些原子都是相互獨立的,沒有一種原子在存有論上有跨越另外一種原子的性向,這也可以說是存有論的先在性。他又以邏輯來說這一些原子,而不以物質來說,這便成就了他的邏輯的原子主義的學說。在存有論方面,羅素以邏輯來強化他的新實在論哲學觀點,而成就多元的存在論,這多元的便是關聯著原子說的。實際上,羅素的這種邏輯的原子主義的建立,頗受到他的傑出的弟子維根斯坦的影響,他自己也坦白地承認這點。不過,他在鑽研數學哲學的過程中也從其中得到靈感,最後提出這樣的哲學理論。
- 關於邏輯的原子主義的思維方式,羅素說,倘若有人進入我所說的邏輯的原子主義的內裏,便會相信世界可以分解成一些散殊的、具有關係之類的東西。個人要考量複雜性的問題,必會先對種種事實進行分析,而不是分析明顯地是複雜的事物。
- 上述所謂的散殊的具有關係的東西,應是指那些簡單的而非複雜的東西或事實,我們的注意應先著眼於這些東西,這便符合邏輯的原子的簡樸的、單純的性格。捨簡而就繁,捨進而圖遠都是不適宜的。羅素的說法的確很貼近情理,而且有邏輯性。只是他所說的關係不知是指哪方面的關係,則顯然與所提出的特殊務不相應。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