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我區隔化_(differentiation_of_the_self)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自我區隔化_(differentiation_of_the_self)


教育Wiki

自我區隔化之意涵

自我區隔化是Bowen多世代家族治療的概念。Bowen(1978)分別從內在精神與人際之間的兩大面向來看待自我區隔化:

1. 內在精神面向:自我區隔化是指個人能夠平衡理性功能及情緒功能的程度,即個人能夠依照情境的不同而進行理性思考或情緒體驗。

2. 人際之間面向:自我區隔化是指個人能在自我的獨立或他人的親密之間維持平衡,即個人在發展獨立的自我的同時,仍然能夠與重要他人維持親密連結。


整體而言,自我區隔化是指自我在心智和情感上可以脫離和獨立於家庭,讓自我能夠從別人手中脫離出來。區隔化後的個體能夠選擇接受自己的感覺和想法,較具有獨立自主性,能根據理性的判斷來運用理智和情感,把注意力放在事實,能辨識情感而不被情感所控制,能為自己的行為所負責;而未自我區隔化的人無法脫離別人,很難分辨和他人的界線,個體在情感上仍然與家族黏著,會融入家族中具支配性的情緒型態,依賴性高且自主性低,反應情緒化,其行為是一個自動化的情感反應過程,也就是意識不到自己還可能有其他的選擇,而只是憑感情用事,缺少理智的信念和判斷,無法對事物有清楚的立場。一個健全的人需同時擁有對家族的隸屬感,及脫離家族的個體感。當自我區隔化程度愈高時,個體愈能在追求獨立自主與依賴他人之中取得平衡,且為自己的認知和情感負責。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自我區隔化英文關鍵字:differentiation of the self

參考資料

1. Bowen, M. (1978).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NY: Jason Aronson.

2. 程薇(2011)。諮商與輔導。台北:志光教育文化。P.9-5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