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管理治療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自我管理治療法
教育Wiki
史肯納指出,我們最熟悉的人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非常清楚地知道行為發生前內在的變化,這些變化就是行為的原因。例如感受的改變會導致行為的發生,於是感受就是行為發生的原因。
Wilson與Oleary指出:個體行為由個體的認知或知覺,以及外在的情境來決定,當個體的認知或知覺力量大於外在情境因素,而引發行為時,個體便有了自我管理或控制的能力。
行為論者深信人有能力,來處理或控制自己的行為,達到設定的目標。
1. 自我管理不會因外境因素消失或改變而受影響。
2. 自我管理在面對事實情境難以改變時,能做出最佳的調適。
3. 自我管理能使行為改變的結果產生有效的類化作用。
4. 自我管理能對個體內隱的行為產生調適作用。
5. 自我管理使當事人自行訂定行為標準,實施起來更為稱心。
6. 自我管理本身對當事人就是一種正價的增強。因當事人自己能自我管理,又能有效率的安排他的環境,產生所期待的效果,一步步的達到目標,得到成功的滿足。
自我管理治療法要能達到預期效應注意下列原則:
1. 訂定的規則要簡單易行、確切具體,才能收到預定的效果。
2. 建立階段性的檢核制度,用逐步漸進的方式完成目標行為。
3. 公開自我管理治療計畫,促進當事人的努力。
4. 將自我管理治療的計畫與另一人分享,以達相互勉勵效果。
5. 將增強給予權力託給別人,使自我管理治療計畫收到效果。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 自我管理、個體行為
英文關鍵字: Self-management、Individual behavior
參考資料:
林進財著。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 1998年9月,頁232-236,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