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然主義派典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自然主義派典


教育Wiki

自然主義派典(naturalistic paradigms)

自然主義派典的研究,是以下列兩種概念為基礎,一是生態學的假設,主張人的行為是受到組織背景的影響;另一是現象學的假設,認為只有理解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和行為,才可以算是理解人的整個行為。所以自然主義派典研究的觀點是基於下列的假設:
1.在現實世界中,事件和現象不能從他們所嵌入的背景中描取出來,理解必須包括這個整體的許多部份之間的所有相互關係。
2.不必考慮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的交互作用,它是一種幻覺。的確,這種動態關係會使研究者本身成為資料收集和加工過程的轉換器。
3.概括充其量是懷疑而已,知識不可避免地會與某一特定背景產生相互關係。
4.質的方法-強調人在他的世界內在和外在的認識,是受歡迎的。正如William Filstead所指出:「質的方法允許研究者接近於資料,進而從資料本身中提出有關解釋中分析的、概念的和範疇的成份。」
5.理論的資料來源是來自於Barney Glaser & A.L. Straus的「基礎理論」(Grounded theory)─係從觀察,而非由以前理論演釋而來的抽象化概念。亦即該理論的發展是由下而上(而非由上而下)方式,從許多不同的片段資料,蒐集彼此交互關聯的證據而成。
6.自然主義的研究者,相信呈現出複雜的現實(透過與反應者的交互作用,在一段時間內將改變反應者和研究者)和基礎理論。其研究設亦是以一段時間為止,可以支配的、永不停止的,直到所有的時間、資源和其他後勤支援要求中止為止。
基於以上的假設,自然主義派典研究學校組織文化時,係以下列方式來進行:
1.利用情境中研究者與行為間之間的直接關係,作為資料收集的方法;
2.採用自然發生的策略來設計研究,而不是一種預先的詳細說明書;
3.收集資料之後,考查資料本身的意義,進而提出資料的範疇類別;
4.不設法把研究成果類化到這項研究範圍以外的領域。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自然主義派典
英文關鍵字:naturalistic paradigms
參考資料
吳青山著。學校效能研究,1998年二版,頁94,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