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自閉症
教育Wiki
目錄 |
自閉症是因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致的一種發展障礙,徵狀通常在幼三歲前出現。自閉症常伴隨有智障、癲癇、過度活躍、退縮及鬧情緒等問題。患有自閉症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三大障礙:人際關係障礙、語言表達障礙及行為障礙。自閉症出現在第一胎男嬰的機會比較高,大約是萬分之三至萬分之五,而男性的出現率又較女性高出三至四倍。(Graham, Turk and Verhulst, 1999)直至目前為止,並沒有藥物可以根治自閉症。由於自閉症學生的個別差異極大,加上致病的原因不明確,因此暫時尚未能發展出一套完全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藉著行為治療、認知教學、感覺統合訓練、語言溝通訓練等,可以減輕自閉症帶來的影響。此外,透過藥物治療,亦可減輕自閉症學生某些問題行為,如情緒不穩定、精神不集中、過分活躍等。音樂治療、藝術治療、遊戲治療等方式,也有助學生紓緩自閉症帶來的障礙。
經過多年研究,各國專家對自閉症的成因已有不同的推斷,但仍未能確定成因。有充分證據顯示,自閉症學生與家庭背景和父母教養的態度無關,亦不是因後天環境造成。自閉症可能是由生理因素形成,如神經機能發展、生化機能發展、遺傳因素或腦部受損所致。可能導致自閉症的成因包括:
- 遺傳
從家族和攣生子的研究中,發現自閉症人士的攣生兄弟姊妹大約有10%至20%可能有輕微的自閉傾向。
- 受疾病感染
婦女懷孕期間可能因德國麻疹或風疹,使胎兒的腦部發育受損而導致自閉症。此外,新陳代謝疾病亦會造成腦細胞功能失調,影響腦神經傳遞信息的功能,因而造成自閉症。還有,在懷孕期間窘迫性流產等因素而造成嬰兒大腦發育不全,早產、難產、新生兒腦部受傷,以及在嬰兒期患上腦炎、腦膜炎等疾病造成腦部傷害,都可能會增加罹患自閉症的機會。
一般而言,患有自閉症的兒童通常在三歲前,會出現下列三方面的基本特徵:
- 社交發展的障礙
患者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不大察覺別人的存在。他們多與人缺乏目光接,亦未能主動與人交往、分享或參與活動。在群處方面,由於興趣偏狹,模仿力較弱,他們多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同時,由於想像力較弱,他們極少通過玩具進行象徵性的遊戲活動。
- 溝通的障礙
患者的語言發展大多出現顯著遲緩和障礙,說話內容、速度及音調異常,例如經常鸚鵡學舌、經常複述某些語句的片段、單音調等。他們對語言理解及非語言溝通會有不同程度的困難。此外,部分兒童更欠缺口語溝通的能力。
- 重複性及局限性的行為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會堅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絕改變習慣和常規,並且不斷重複一些動作,例如前後擺動身體、搖晃頭部、室內繞圈等。他們的興趣狹窄,可能會極度專注於某些物件,或對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形狀的物體特別感興趣,例如車輪等。
患有自閉症的兒童也可能有下列相關的特徵:
- 特殊的感知模式
在感官反應方面,患者會有過敏或過弱的表現。例如他們對某些聲音、顏色、食物或光線,會產生焦躁不安或強烈的反應;對冷熱、痛楚反應過弱,因而對危險的行為缺乏警覺及適當的反應。有時,他們會不斷轉動身體或用異常方法探索物件,把自己沉醉於某種感官刺激中。
- 發展障礙
根據美國於一九九四年的統計,大約有百分之三十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智力正常,百分之七十智能發展遲緩或弱智(智商七十或以下),而其中輕度弱智佔百分之三十,中度或嚴重弱智則佔百分之四十。
- 情緒及行為問題
由於溝通上有困難,加上未能適應轉變,患者較容易受情緒或環境因素刺激,表現衝動或有傷害性的行為。例如他們會過分活躍、四處走動、尖叫、跳躍;或在心理、生理、環境、天氣等因素的影響下,感到特別煩悶或焦慮,以致有撞頭、扯頭髮或咬手等自傷行為。
- 強項和興趣
部分患者可能會有異常的記憶力。例如他們能對地名、廣告、樂譜、日期、數字等過目不忘,並且可以細緻無遺地記錄或憶述事物。此外,他們在個人興趣和技能方面,例如繪畫、拼圖、彈琴等,也可能有特別超卓的表現。
- 飲食、睡眠等習慣異常
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會抗拒某種味道、顏色或未曾吃過的食物,因而形成嚴重的偏食行為。例如只吃白飯或某牌子的餅乾。此外,他們亦會有難以入睡的情況。
- 缺乏體會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了解別人的情緒比了解別人的語言更為困難。他們甚少與別人目光接觸,亦不會注意別人的表情和情緒變化,更難從別人的言語、行為推斷別人的想法、意願和意圖或理解別人的感受。因此,他們有時候會有不恰當的情感表現和社交行為,例如在別人不開心時大笑,在某些場合說些不恰當的話,或未能與人分享快樂。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